顾炎武是什么朝代的人精辟126条

时间:2024-07-24 15:01:56 祝福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1、顾炎武是干什么的

(1)、一直以来,人们都是从爱国角度解读,但遗憾的是,这其实全是误解。

(2)、据说之所以要出这样一道题考司机,是因为宁波有黄宗羲纪念馆。但其实黄宗羲是余姚黄竹蒲人,虽与宁波邻近,但当时余姚属绍兴府,黄宗羲自己署名,除了写“余姚黄宗羲”“姚江黄宗羲”,还写过“山阴黄宗羲”,山阴就是绍兴旧称呀。

(3)、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顾炎武,面对朝代更迭天翻地覆的大变局,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重要历史追问。他的追问上承《孟子》之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代表了顾炎武之问的先秦早期思想源头。中间尚有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脉络连接环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群体与民共忧乐的人文社会关怀和共识,是经由历史淬炼出来的不朽经典名言。下则再开章太炎“注意全国之兴亡”,并以此为“读史之要义”大声呼吁的先河,遂经梁启超之手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古箴言。可说前前后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学者或思想家的家国关怀和人文智慧;同时也代代相承,透过民族集体的爱国实践活动做出了积极性的回答。

(4)、顾炎武向来被视为清代考证学前驱人物,章太炎在《诸子略说》中指出“亭林研治经史最深,又讲音韵、地理之学,清人推为汉学之祖”,梁启超尝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胡适在《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一文中亦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在这些根本工具的发达史上,顾炎武是一个开山的大师”。章、梁、胡诸人咸从考证学的角度尊仰顾炎武,并分别冠之以“汉学之祖”“清学开山之祖”“开山的大师”名号,这些添付于顾炎武身上的名号共同指向一点,即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启性人物,乃清学之祖。实际上,顾炎武本身是个遗民,对清朝而言,是个相当敏感的人物,可是正是这样一个敏感人物,竟然逐渐被塑造成了清学之祖、清学第一人,其原因何在?

(5)、据此区分原则,后人将顾先生这番话槪括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显然其语境语义已不完全是原意,是属于一种错解误解。

(6)、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7)、示诸甲方|我的战略咨询策划·项目规划·文案策划收费标准

(8)、归有光、唐顺之和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三人都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戴廷栻深受此文风影响并有所创新。傅山称赞《半可集》:“如风雨集而江波流”。

(9)、    此时的顾炎武与史可法都是为了信念死守疆土,与明朝共存亡,令人倾佩。顾炎武与史可法都是柯军老师扮演,精湛的武生功夫,悲壮的情感表达,颇有看点。

(10)、明烈士与遗民的肝胆作为,可歌可泣,足以彪炳千秋;胸臆所发,痛激恻怛,足以摧人肺腑。夏完淳被清兵所抓,过江宁,望见钟山的时候,大笑说“我得归骨于高皇帝(朱元璋)孝陵,千载无恨!”,他写的《南仙吕.傍妆台.自叙》“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

(11)、所以,顾炎武才会说,国事只能由在位的“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法负责的。

(12)、     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曰娇妻美妾,二曰功名利禄,三曰胸怀天下。

(13)、秦汉时期,随着“姓”与“氏”的统导致姓的增多,表现为更多新姓出现了,外来姓也来加盟、少数民族姓汉化等等。

(14)、此后,历代都有新增姓氏出现和发现。其中,民间改姓以避难、避讳的需要为主要原因。

(15)、十七世纪中叶的明清更迭,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经历的又一个大动荡时代。晚明的经济崩溃、政治黑暗、社会失序,导致明王朝被农民大起义埋葬;旋即清人入主中原,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高压的一度肆虐,以及西方宗教神学和天文历法传入的冲击,诸多历史因素的交会,酿成中华文化传承断裂的深刻危机。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生当其间,“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秉持“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发出“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时代之问,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为清初社会的由乱而治发培元固本之先声,也为迄于今日的中华学人留下了久远而深刻的历史启示。

(16)、所以,在老顾眼里,“亡国”与“亡天下”是不同的概念与范畴。

(17)、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18)、▲ 《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这部书对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观念。

(19)、顾炎武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朴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20)、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2、顾炎武是什么朝代的人

(1)、因为,他们来自同一老祖母,曾是“一家人”。

(2)、同时批评潘耒将《日知录》视为经济之用的看法:

(3)、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4)、以前,通过姓氏就可以寻根认祖归宗,现在,要通过姓氏寻根问祖就不象以前那么简单了!

(5)、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6)、                                          

(7)、但不管怎么样,新旧政权在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是一致的,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

(8)、黄宗羲: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9)、从他本人情感上来说,肯定是想颠覆这个政权,推翻这种制度而后快的,他参加红巾军正是这个目的。

(10)、每次外出,顾炎武都有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到了一个地方,他就会向附近的居民打听当地的地形、风俗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11)、最典型的改名传说发生在《史记》作者司马迁后代的身上,在“李陵案”被处宫刑后,司马迁的两个儿司马临、司马观,分别用复姓中的一个字改出新姓,哥哥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12)、夫妻双方婚后共同出资购买的产权房,无论登记为夫妻双方或一方,均为夫妻共同财声。若产权登记中有子女,则为夫妻双方与子女共同所有。在产权登记中末约定按份共有的,应认定共同共有。

(13)、正是由上述讨论合乎逻辑的发展,顾炎武得出他的时代之问的结论:“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就是说,同维护一家一姓的封建帝王专制政权相比,“保天下”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是文化根脉之所在。因此,它是根本的、深层次的、头等重要的问题。也惟其如此,维护一家一姓的封建帝王专制政权,说到底无非是当权的帝王和大臣们的事情,而维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和优良文化传统,则是全体民众责无旁贷的共同责任。

(14)、北魏是有鲜卑人建立的北方王朝,鲜卑人是当时我们北方一个十分强大的民族。

(15)、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6)、所以,直到今天,冯、同二姓还同祭一祖,当然,冯、同二姓之间不通婚,也是这原因。

(17)、二十四节气 | 剪纸 | 查干湖冬捕 | 冰灯 | 酸菜 | 二十四番花信风 | 灶王爷 | 蒙古族祭火 | 爆竹 |鸡鸣枕头 | 《小河淌水》| 食印 | 《百鸟朝凤》 | 孙悟空 | 惠山泥人 | 灯笼张 | 刺客 |梁祝 | 八宝印泥 | 黄梅戏 | 年画 |武夷茶 |外滩 | 唐三彩 | 血亲复仇 | 寒食节 | 马镫 | 李商隐 |《人民的名义》| 太极拳 | 姐弟恋 | “黑石号” | 长沙窑 | 皮影戏 | 缂丝 | 火药 | 离婚 | 钟馗 | 儿童 | 清代科举 | 科举题目 | 秘色瓷 | 父亲节 | 女德 | 花毛一体 | 周敦颐 | 鸦片 | 北大聘书 | 司马懿 | 洛神赋 | 相亲 |《我的前半生》

(18)、征服朝鲜难,征服朝鲜人心更难!“战神”薛仁贵却都做到了

(19)、惠王问的是“利”,孟子却跟人家讲“仁义”,好像驴唇不对马嘴。

(20)、顾氏在诗中委婉批评清人改正朔之举,指责“东夷扰天纪,反以晦为元”,并试图正之,不采满人历法,以《春秋》“天王春”为比,从而表达“天造不假夷,夷行乱三辰”,“人时不授夷,夷德违兆民”之强烈攘夷观念。顺治十八年(1661),《元日》云“雰雪晦夷辰,丽日开华始。穷阴毕除节,复旦临初纪”,小注云“夷历元日,先大统一日”,顾炎武以“夷辰”“夷历”视清,以明朝《大统历》为正朔。

3、顾炎武是哪里的

(1)、姓氏为什么贵呢?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姓氏呢?

(2)、这场汉化运动一点也不亚于近现代的“西化”运动。

(3)、李定国在“吴三桂缢死朱由樃噩耗传来”的时候,“‘号恸祈死’,曰:‘负国负民,使中原沉沦何以对天下?何以对祖宗’”“两眼惟流血珠,号哭自掷地百许,三日不食,自表上帝以祈死,终于愤郁致病,七日而死”。“有说李定国墓在景线者,景线为旧普洱府管景线宣抚司,其墓‘至今寸草不生,蛮人过路,必稽首顿拜,大呼李将军三声而后去”。李定国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告诫儿子“宁死荒徼,无降也!”,他一生战功赫赫,但因为各种原因牵掣,壮志难酬,被已故历史学家顾诚评价为“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虽有同室操戈罪过的绍武帝朱聿鐭,被清兵抓捕后,拒绝饮食,说“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自缢而死。还有大量普通人乃至妇女都表现出可歌可泣的气节,这里仅举三例。清军南下“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清人笔记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本朝开国时,江阴城最后降,……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啮指血题诗‘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4)、看到这道题,作为参加过高考的一名文科生,突然觉得衰躯一振,额头渗出了紧张的汗珠——是呀,黄宗羲是哪个朝代的?

(5)、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6)、陆王心学: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7)、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三省。翌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又进攻上海闸北,挑起淞沪战火。面对侵略战火、国土沦丧,章太炎不顾年高,以炽烈的爱国热忱愤然北上,取道青岛、济南、天津,直抵北京,一路唤起民众,抗敌御侮。所到之处,太炎先生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倡导读史,崇尚顾炎武“行己有耻,博学于文”的为人为学之道。他号召广大青年:“应当明了自己是什么时代的人,现在的中国是处在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应负有什么责任。”南归之后,太炎先生移居苏州,抱病向民众宣讲中国历史、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勉励青年学子以一方先贤范仲淹、顾炎武为楷模,沐浴膏泽,振奋民志。他指出:“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特别强调:“昔人读史,注意一代之兴亡,今日情势有异,目光亦须变换,当注意全国之兴亡,此读史之要义也。” 

(8)、“自少至老手不释书”的典故也源自顾炎武。他出身名门,少年时勤奋读书,10岁的时候就跟着祖父阅读《资治通鉴》。他每天给自己规定相应的篇数,不仅读完还要背诵,坚持了三年,终于读完了这部巨著。顾炎武对待读书做学问非常踏实、严谨,喜欢阅读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不以科举考试作为唯一目标。

(9)、菲律宾总统阿基诺科拉松和新加坡首任总统王鼎昌祖先都是厦门籍吗?

(10)、果然,话说完没多久,李自成便攻入了北京城,国破之际,百官一哄而散,只有一小太监陪着崇祯皇帝为大明朝殉葬。

(11)、忠君爱国一直是儒家的主流价值观,多少人死在忠君爱国,顾炎武却反对这呢?为什么?

(12)、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他特别告诫儿子“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书授攽”墓志铭中说的“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王夫之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但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其心迹可见。这和陈佐才“其生明臣其死明鬼”是同一用意。

(13)、顾炎武及其同时代众多思想家的努力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要寻求自身的发展,都必须具有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这一力量的选择会因时因地而各异。然而树立共同的社会理想,明确应当遵循的公共道德规范,则是一个具有共性的基本方面。具体就清朝初叶而言,无论是世祖也好,还是圣祖也好,最初都选择了尊崇孔子的方式,谋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去统一社会的认识,确立维系封建统治的基本准则。尔后,随着封建统治者儒学素养的提高,清廷选择了将尊孔具体化而趋向朱子学独尊的历史道路。确认朱熹学说为官方意识形态,使清初统治者为一代封建王朝找到了维系人心的有效工具。当然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清廷抹杀了理学的哲学思辨,把经朱熹阐发的博大思想仅仅视为约束人们言行的封建道德教条。正是这种文化上的短视,导致清初统治者否定了王阳明思想中的理性思维光辉。其恶劣后果,经雍正、乾隆两朝的封建文化专制引向极端,最终造成思想界万马齐喑的历史悲剧。其间的历史教训,又是值得我们去认真记取的。

(14)、从这个排序来看,亦是将顾炎武列为国初之首。要之,《总目》推重顾炎武训诂、考证的功夫,并且试图将之塑造成国初之最,这一塑造一直影响到之后的阮元。

(15)、在古代顾姓名人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和清代思想家顾炎武。顾恺之,东晋义熙年间任通直散骑常待,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画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后人评其作画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顾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学识渊博,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音韵学方面,有承前启后之功。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我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学者之一。

(16)、房屋产权登记在夫妻两人名下,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关系不大。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17)、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18)、在明朝曾经当过国子监祭酒,明亡之后,养母遗嘱让他不事二姓,于是他终生都没有在清朝做官。他生性刚烈,康熙年间,有人推荐他修明史,他断然拒绝,而且还说:果真让我修明史,我要不然就学习介子推逃走,要不就是学习屈原去死。

(19)、纵成精卫河犹塞,便化啼鹃血未干”,“啸昆仑之峰,孤立沧溟之外,……吾生也当于夕阳流水而俱驰,吾没也当与月露风云而长在”江浩在明亡后“酒酣辄奔往黄山绝顶,呼天问之。因举声长号,响振林谷,山中禽兽闻之,回翔踯躅,悲不能止,浩居山中四年,晨夕游息,哀至辄歌,歌已辄哭” 周思南明亡后饮酒呕血而死,“前太常博士王玉书哭之书曰:‘思南之倔然狂放于曲蘖间,几不知身外有何天地,是何世界,舍此且不知置吾身于何地。昔人诗云:‘酒无通夜力,事满五更心’,德林盖期于无复醒时以自全也”林时对在明亡后,一日“湖上演剧,远望场间有冕旒而前者,或曰:此流贼破京师也,因狂号,自栏舆撞身下,踣地晕绝,流血满面,伶人亦共流涕,为之罢剧。嗣是不复出”张盖在明亡后,“自闭土室中,饮酒独酌,醉辄痛哭,虽妻子不得见,……其为诗哀愤过情,恒自毁其稿,或作狂草累百过,至不可辩识乃已”还有如当时只有16岁,后来成为天文历算学家的王锡阐,在1644年,得知崇祯死讯,满清入京的消息后,“自缢,投河,绝食,三度以死殉国”,没有死成,明亡以后,基本上一生都是在痛苦愤懑中度过,“……誓不仕清,加入明遗民圈子,曾与吕留良,

(20)、岑徵的诗边作边毁。留下的只是一些感情比较收敛的残余,何绛跋其诗云“……击缺唾壶,引满灯下,亦必见之吟咏以写其悲愤。惟与二三知己,放声朗诵数十过,或仰天大笑而继之以泣,泣已复碎其稿,投诸狂澜烈炭之中,故其诗不与俗人见者十常八九”王隼“聆阴风兮木叶下,望故国兮霜露零。曲不成兮心已碎,书不尽兮泪先零”“长夜漫漫何时旦”“龙泉罢舞灯光裂”“致书当路少,入梦故人多。暗泪已如此,明灯无奈何”“竟夕醒双眼,微吟只自呈”何巩道“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血尽眼中飞作泪,愁缠笔底写成诗”“梦中人事最分明”“十年买酒醒还醉”廖衷赤《悲今夕》“挽弓向蜗国,牵牛祭豺虎。夜鬼哭黄昏,战血流江渚”“栖栖无所事,岁月已蹉跎。世事尚如此,吾身将若何?”郭之奇“万卷诗书随一炬,千秋霜管俟他年”李成宪,“歌已而哭,哭已复歌”,“所为诗多刻厉凄婉之音,诗成,时时自焚其稿”函可“地上反奄奄,地下多生气”“一朝日月坠,大地共仓皇”“一读一断绝,双眼血横披。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读杜诗》)“便从今日死,已是旧朝人”(《生日》)“高冥展青素,浩浩写心胸。心胸亦何有?浮云日夜撞。倾血三百斛,奔流泻石缸。化作大海涛,一荡天地蒙”易宏“予也风云为骨,月露为怀,每寄心于有恨之人,而兴哀于无情之地。时于山巅水涯,丛林破冢,荒墟古庙,残城废苑,战争之场,歌舞之地,吊遗香于月夜,哭旧垒于秋风,辄徘徊不能去,辄诗以记之。……仆本恨人,时逢幻遇。茫茫千古,怅往事之何穷。脉脉寸心,问他年而谁解”

4、顾炎武哪个朝代的人物

(1)、除此,《总目》亦以《左传杜注补正》《日知录》为准,评定其他著作。《总目》将清人张尔岐的《蒿菴闲话》与顾炎武的《日知录》相比,盛赞《日知录》“原原本本,一事务穷其始末,一字务核其异同”,而《蒿菴闲话》“特偶有所得,随文生义,本无意于著书,谓之零玑碎璧则可,至于网罗四部,镕铸群言,则实非《日知录》之比”。在评价王道焜、赵如源同编《左传杜林合注》时,褒赞《左传杜注补正》:“杜预注《左氏》,号为精密。虽隋刘炫已有所规,元赵汸、明邵宝、傅逊、陆粲、国朝顾炎武、惠栋又递有所补正,而宏纲巨目,终越诸家。”评价明人傅逊的《左传注解辨误》时,《总目》云“皆驳正杜预之解,间有考证,而以意推求者多。视后来顾炎武、惠栋所订,未堪方驾”。评价清人朱鹤龄的《读左日钞》时,《总目》云“炎武《杜解补正》三卷,具有完帙,此所采未及什一”,“虽瑕瑜并陈,不及顾炎武、惠栋诸家之密”。《总目》除了征引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日知录》的内容,亦引用他的音韵学、金石学、地理学等其他著作之中的内容,经、史、子、集四部各书提要中援引的顾炎武著作相当之巨,尤以经部为最。《总目》亦将明人开考据风气的方以智与清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彞尊等人并列:

(2)、后来,梁启超在《无聊消遣》中将其高度浓缩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

(3)、    昆剧院的演员,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他们本心是传承昆曲表演这门艺术,没想到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哲学的传播者。昆曲是一种音乐文学,古代文学诘屈聱牙,让人望而却步。而昆曲用轻松典雅的方式给我们讲解历史、社会和兴亡。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历史、知兴替,会思考的人。

(4)、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国家”是由帝王说了算,“匹夫”对国事政事既无知情权,又无参与权,如何能负起责任?

(5)、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六国,他还把姓和氏也被“统一”了,两者变成了一个意思,姓即氏,氏乃姓。

(6)、类似的困扰不要说对一个文科生,就是对历史学家如陈寅恪先生,也是同样的。陈先生在著述《柳如是别传》时曾特意说明:

(7)、从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时代之问,到章太炎以“注意全国之兴亡”为“读史之要义”,时间虽然已经相去二百多年,但是其间却有一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根脉。这条无形的根脉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关怀、珍爱和维护,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历史自觉。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说,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顾炎武,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捍卫者,而且还是晚近中华学人文化自觉的卓越先驱,是一位值得永远纪念的开风气者。

(8)、    第三种譬如顾炎武,有经世济国之才,却不愿出仕。当少年玄烨遇见谒陵的顾炎武,问他:为何你退不退,进不进,明不明,清不清?顾炎武问他,你知道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亡国是指朝代更替,亡天下是指道德沦丧,人人易子而食。明清更替是为亡国,不背弃明朝是不违背自己向母亲发的誓言。倘若无饱学之士出仕做官,朝廷上下走兽横行,那么离亡天下不远矣。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鼓励自己的学生考科举,仕清廷,是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把这片土地治理得更好,让天下苍生享受福泽,饱暖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精神,就是消极厌世无益于社会进步,只有每个人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迎来太平盛世。三十年来,顾炎武潜心修订《明史》,为的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9)、请翻译“WelcometoBeijing”和“Pleasedriveslowly”。

(10)、(2)思想主张:更多的是批判理学,而不是儒学。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

(11)、南北朝北魏时期,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一次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12)、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13)、孔子危境考弟子:我之学为何不为天下所用?颜回的回答亮了,孔子大赞!

(14)、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还可导致白血病、癌症的污染物是什么?

(15)、姓氏的发杂,使人们通过姓氏区别婚姻就越来越困难了。

(16)、如今,有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方都希望孙辈能继承自己的姓氏,为了让各方满意,不得罪任一方,最终选用“点”字作新姓:下面的四点表示四个祖辈,意思是四个姓都有了。

(17)、顾炎武亦在改风易俗上,对清廷的做法加以反抗。顺治六年(1649),清廷正式下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直到顺治七年(1650),顾炎武才剃发,在《流转》诗中表达其严重的抵抗:

(18)、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19)、所谓“亡天下”,却是“仁义阻塞”,也就是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你吃我,我吃你,互相坑害,互相残杀。

(20)、顾炎武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经陈先生的诠释而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义蕴,当有开风气之先的重大历史意义。由于问题的重要及诠释空间的广大,故本刊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深入展开讨论,从而凝聚更多的资源以护养文化根脉并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

5、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1)、 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2)、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司马迁)始混而为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3)、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4)、@US_1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三个名字一想起来就是连成串的

(5)、再如,明初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同宗,有的得以逃脱后,便改姓“施”,意思是“方人也”,不忘祖上姓“方”。

(6)、《韩非子》中记载惠子在讨伐齐、荆两国之事上劝谏魏惠王:“对于疑惑不定的事,一般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若所有人都认为可行,那大王就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那大王就是被挟持(被他人所左右)的君主了。”

(7)、所以,所谓“半可”,大概作者认为做学问、写文章应该有质疑精神、持怀疑态度、不偏听偏信,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8)、清军入关后,顾炎武在朋友的推荐下,在南明朝廷任职。他殚精竭虑,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希望可以光复大明。1645年,他奔赴南京就职,但尚未到达,南京便被清兵攻占。南明军崩溃后,顾炎武仍坚持抗清。

(9)、因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大明朝的冷淡和疏远也就顺理成章了。

(10)、儒家者流……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11)、顾炎武(本名顾绛,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宁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12)、原来的姓氏与血缘相连,而这个“点”姓已无任何关系了。

(13)、     第一种譬如《南柯梦》中的淳于棼,娶了瑶台公主,做了驸马,仍不忘上真仙姑,琼英郡主。享齐人之乐。

(14)、@电感电容电阻:这样也好,规范化,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才能干这个,不过这些题都会的人基本也不会干滴滴司机

(15)、但是,鲜卑人的姓氏比较复杂,多三字或四字姓,难记,而且不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16)、    受到明朝心学影响的汤显祖,认为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报复无法施展,社会理想无法实现,无论是南柯梦还是邯郸梦,梦醒之后,归于虚无,观点消极。

(17)、在近现代史上,顾姓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现代史学家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任《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顾震潮,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对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艺术界有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钢琴演奏家顾圣婴,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18)、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19)、人民至上,而非国家至上,更非君王至上,所以,他反对战争,说“春秋无义战”,说“不嗜杀人者能定天下”。

(20)、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1)、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2)、顾炎武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3)、孟子始将“仁义”并称,以概括儒家的核心价值。

(4)、如有个南京小孩姓“点”,此就是一个新创的姓氏。

(5)、孟子则主张:“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

(6)、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的重大危险源运行管理档案,纸质文档应该至少保存()天,视频数据应当至少保存()天。

(7)、缟素称先帝,春秋大复雠。告天传玉岫,哭庙见诸侯。诏令屯雷动,恩波解泽流。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8)、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义而已。”

(9)、太原市图书馆藏有戴廷栻著、刘䬠辑《半可集四卷》清后期寿阳刘氏刻本。戴廷栻所写《自序》中提到“半可”的来源:“取惠子之论伐齐、荆也,自谓其草为‘半可’”。

(10)、这也是梁惠王所关心的“利”,但对普通百姓能有什么好处呢?无非是赋税更重,死人更多。

(11)、    小伙伴问我昆曲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说,首先昆曲给我带来了身份认同感。在欧洲,曾去各个城市的大剧院追芭蕾舞剧音乐剧很久,回国听到昆曲,才觉得昆曲最好,中国传统艺术最精妙。是中国人,就该过上喝茶听曲品园林的精致生活。昆曲在明朝,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将会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代,有着充分文化自觉的青年人必选的生活方式。通过听昆曲,我了解了明朝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价值追求。

(12)、而保护“普世价值”不致被颠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分责任。

(13)、好吧,那他是明末清初的。可是,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朝代叫“明末清初”呀?这样写会不会不符合标准答案?

(14)、顾氏在《感事诗》称言《春秋》大复仇之义,企图“一扫定神州”,在《闻诏》诗中称言“灭虏”“尊王”,贯穿着其《春秋》经义中的“尊王攘夷”思想,显然是为了反满抗清。

(15)、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16)、这一场浩劫。仿佛做了一个历史的大筛子,把骨头最硬,品格最高洁,才华最特出的人物几乎通过这个筛子消灭干净,余下的除了少数隐姓埋名,深居不出,壮志未酬,忍辱负重的遗民,就只剩下助纣为虐的,苟且偷生的,懦弱无能的。中国从此成为奴才之邦,禽兽之邦。纵观烈士与遗民的诗词,他们的痛苦、愤怒、悲哀如此深远,如此广大,笼罩了天地,笼罩了心灵。“血泪长江泻”“泣尽苍穹还继血”,“血尽眼中飞作泪”。他们字里行间,充斥的是对明朝的眷恋与至死不渝的归属,痛恨的是清军如豺狼横行的凶残暴虐,愤懑的是即便长歌当哭也要“周视四座之人而后敢发”,即便作诗以抒悲愤,也要“碎其稿,投诸狂澜烈炭”的黑暗压抑;他们把自己比成精卫,自嘲为丧狗、流萤、螳臂,即便是做着决绝无望的努力,也依然不改其志;他们痛苦于长夜漫漫,看不到尽头,“长宵盼不到天明”“长夜漫漫何时旦”“长夜悠悠二十年”;他们把自己灵魂置于炼狱火焰中灼烤,“一日之生,非即一日之死耶”?

(17)、顾炎武的时代之问迄今已有三百多年,但如何做出正确合理的回答,仍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透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做出学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中华文化的精神性根脉既然从未为任何外来力量所切断,相信“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就能够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当然,任何社会如果要朝着富有生命创造活力的健康方向发展,都必须形成以全民共识为基础的强大社会认同凝聚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八字箴言,说明只有将个人品格的完善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合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和民族集体的价值理想。长期积累并不断为其注入有新的时代内容与价值意义的中华文化关怀,必然能继续发挥超越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的社会凝聚力。

(18)、这种“姓”、“氏”不分,当然不是司马迁个人所为,应是当时社会现象和风气的反映。

(19)、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精卫》“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狱中上母书》中说“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临死前他写的绝命诗“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历英魂。”其实当时象他这样的少年抗清者不乏其人,比如屈士煌生于1630年,也是在只有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往来诸军,投身抗清斗争;还有如张家玉的弟弟张家珍生于1632年,在十六岁的时候,就“从家玉起兵”,“别率所部千人为骑兵,转斗数胜,号小飞将”。

(20)、这得从顾炎武所处的朝代——明朝以及对儒家核心思想说起。

(1)、他虽然“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但收复中原的决心并未改变,欲建立功名,效法光武。顾炎武一生似乎皆着明朝衣冠。王筠的《顾炎武年谱校》一书之首页,附有一张顾炎武的衣冠像,首着乌纱冠,身着袍服,皆为明朝服饰,后有题曰“亭林先生中年以前小像”,王筠亦加了一番注解“盖先生不忘故君,终身如此冠服也”。

(2)、十分明显,“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既是个人勇于针对各种现实复杂矛盾与危机发出的时代之问,也是民族集体回应久远深厚爱国传统做出的历史之问,不仅是主体性个人审古揆今一时的忧虑呐喊及深思,更是民族集体家国实践长期积累的睿智警策和呼唤。正是有感于顾炎武之问的重大时代影响和深远历史意义,本刊遂隆重推出了陈祖武先生的大作——《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3)、顾炎武思想上虽然承袭了理学,但是却对理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日知录·卷一》“艮其限”条目下写道:学者之患莫甚乎执一而不化,及其施之于事,有捍格而不通,则忿懥生而五情瞀乱,与众人之滑性而焚和者相去盖无几也。顾炎武在著作,大部分在生都未能定稿,因为顾炎武直到生前那最后一刻仍在修改。他的弟子潘耒在他殁后害怕老师一生心血付之东流,顾炎武刚去世就开始收集手稿,并且在顾炎武殁后的十几年,他的作品就陆续的付梓了。

(4)、    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他带着曹寅,正式拜谒明孝陵,并命曹寅刻一块石碑,由赑屃驼着,上书“治隆唐宋”。后来《红楼梦·读曲》里宝玉给黛玉讨饶,便说:“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儿罢,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康熙听取了顾炎武的意见,拜谒孝陵,优待曹寅,为的是在江南地区统战,赢得士人阶层认可,赢得民心。

(5)、如何爱国?怎样报国?他2000年前的精辟论述值得你看

(6)、(本文刊载于《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二期,注释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