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三部巨著精辟143条

时间:2024-06-26 16:06:05 祝福

黑格尔三大著作

1、黑格尔三大著作是什么

(1)、优秀的译本是深入黑格尔研究的前提。贺麟、王玖兴、王太庆、王造时、杨一之和朱光潜等前辈学者为翻译黑格尔著作并使黑格尔进入中国思想界居功甚伟。但是,国外经典著作的翻译应该大约50年左右重新进行一次,因为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和理解的不断深入,对于它们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而由于各种原因,已有的译本也存在各式各样的不足。鉴于黑格尔研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而世界历史和学界对于黑格尔的理解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出版社主持了《黑格尔著作集》的编译工作,并推出了该著作集的首批五种六卷:《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演讲录》(I,II)、《法哲学原理》和《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与旧译相比较,新译本有它的一些优点和特点,值得特别关注。

(2)、这里的引述比较长,之所以不怕啰嗦就是这个解释是非常新颖的,也是非常的睿智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徐长福先生对马克思的这个思想的解释。

(3)、既然“存在”是无法界定的,那么从存在的概念中分出什么“存有”、“存在者”这样的意思来,就都是没有必要的。任何的进一步的界定,都不再是开端,都不再是直接的,因为你只要界定了什么,那么就是发展了,就自然不再是开端了。

(4)、夹杂着对位处哲学界顶端的学术明星的挑战的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也夹杂着一点对其理论的不屑一顾,或许还夹杂着早先阅读那些晦涩的著作时的头晕目眩,叔本华真是恨透了黑格尔。

(5)、1820年夏季学期的一节课前,当黑格尔如往常一般走入柏林大学的教室时,他难免要想起小他近二十岁的叔本华。正在此刻,同样在柏林大学,叔本华也即将开始他的哲学讲演。

(6)、有时这种“窒息感”似乎也会有催眠效果,有时,当他的好友雷蒙·格诺专心做着笔记时,巴塔耶则会在科耶夫的课上睡着。

(7)、凯尔森《纯粹法理论》、《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8)、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9)、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10)、事物的本质就是“现象”,本质是通过现象之间的联系来体现的。

(11)、(以上节选自《黑格尔哲学讲演录》导论,小标题为小编所加)

(12)、https://wenda.so.com/q/1371541951064512?src=180&q=%E9%80%BB%E8%BE%91%E4%B8%8A%E7%9A%84%E4%B8%BB%E8%AF%8D)

(13)、艺术表现的是精神价值,一切出自于心灵的东西都高于自然,艺术可以表现出神圣的理想。

(14)、《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

(15)、《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6)、英文翻译是:What is reasonable is real;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 另译: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17)、1《反杜林论》中存在等于物质的马克思主义观

(18)、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19)、首先,从宏观上来看,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体现出他与其他哲学家,包括与他以后的哲学家的重要不同之处。

(20)、由于精神是无限的,而人的形体是有限的,因此导致了古典艺术的解体。有限的物质形态无法继续完满表现精神,所以精神又回到了心灵世界。它与象征型艺术是两个极端:象征艺术是物质溢出精神,而浪漫艺术则是精神溢出物质,是较高水平地回复到内容与形式的失衡。典型的浪漫艺术是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由于精神回到心灵世界,即人回到自我,因此浪漫艺术主观性很强,主要体现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表现人内心的冲突,是动作和情感的冲动,与古典艺术的静穆相反。浪漫艺术表现分裂的灵魂,因此古典主义所力求避免的痛苦、丑陋、罪恶等事物反而成为浪漫艺术的主要内容。浪漫型艺术典型的代表是绘画、诗歌这些艺术形式。这也暗示了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诗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2、柏拉图的三部巨著

(1)、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终极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绝对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绝对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2)、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思想界,各种思想风潮层出不穷,往往是在前的潮流还正风靡之时,对其的批判就接踵而来。萨特作为法国一代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也要接受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挑战。

(3)、杨祖陶先生本来已有《精神哲学》的译本,但是为了符合《黑格尔著作集》的版本需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重新校订,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4)、重新理解黑格尔也是哲学研究自身的需要。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黑格尔曾经说过,“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的了。”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用在黑格尔本人身上,把它改写为:如果一个人想要研究哲学,那就没有比研究黑格尔的著作这件事情更值得去做的了。海德格尔一篇论文的题目“黑格尔与希腊人”已经暗示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把希腊人看作是哲学开端的象征,而把黑格尔看作是哲学的完成。黑格尔也曾有意识地把自己和整个西方哲学的总体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看作是作为科学的哲学的真正创立者。通过黑格尔而进入西方哲学乃至于哲学本身,是不二法门。

(5)、美是理念在自然对象中的感性显现(美是理念与客观对象的融合),有三种情况:理念沉没于客观存在;理念成为统摄各独立个体的力量;理念在自然物显现最高形态是生命。

(6)、反过来我国的哲学史上“道”的概念,比之西方的“存在”的概念就多了一个“实践”的特点。我们知道先秦哲学其实无不是给当时帝王们提出的志国安天下之术。《黄帝四书》、法家都从无所不包的无法界定的“道”的概念中推出治国之法来。因此,从实际来讲,我们的先秦哲学的最高概念“道”就包含着实践的特点,这点,《庄子齐物论》明确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礼记中庸》借空子的话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又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以及后来的韩愈更是公然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德”。这些都将这个最高的概念,外延最大的概念和人的行动联系起来了。这是符合黑格尔说的直接性的知识的。对比来说,黑格尔提出的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存在”路线倒是更为倾向于坐而论道,缺乏实践的精神,主体的能动的精神。这点马克思的实践观则是对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

(7)、所谓的“纯思”,就是纯粹的大脑的思维,大脑的运动。思维活动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甚至可以什么也不想,大脑一片空白。而纯粹的思考,其实就是一片空白,无所可想,大脑空转。如果是有问题可以想,反倒不叫“纯思”了。既然无所可想,大脑一片空白,如果用古希腊的哲学说叫“白板”,那么当然是什么也没有规定了,也就是具有“无规定性”,也就是没有任何的界定,没有任何的具体的东西。这在我国哲学称之为“混沌”,《老子》里面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也是这个意思,就是都是无法说清楚的,如果能够说清楚,自然就可以有规定了。

(8)、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9)、《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10)、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思想体系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把辩证法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同时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

(11)、徐长福进一步解释马克思的意思是:“外延原则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和法哲学的关系,其具体规则是:不能以“理念”为主词,而把“现实的主词”变成谓词。“理念”就是黑格尔的抽象的哲学概念,“现实的主词”就是马克思所看重的经验事实。

(12)、无论是组织者还是译者对待翻译都极其审慎,把它当作可以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的一项事业。

(13)、《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I(1816-1831)》

(14)、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黑格尔这里提到的无法界定的“存在”的概念还是和开端直接相关的。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因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法界定,比如我们对一个半熟不熟的情况无法解释清楚这种情况就不属于黑格尔这里说的“直接性”。

(15)、从客观角度来说,对哲学的研究不能离开文本,语言,句子,篇章,这些思维的表现形式,而只要从这些思维形式入手,那么逻辑上的主谓词关系就必然涉及到,只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细致到这个层面而已。

(16)、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8年他应普鲁士政府聘请任柏林大学教授,主持哲学讲座,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派,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

(17)、当然,在直接性的知识中,在存在中,是包含如本能、直觉、冥想、先天存在这样的观点,可是同时,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特征也是存在的。实践更是产生直接知识的根源。

(18)、在句子中的位置发生了不应有的调换,即在句子中原本充当主词的词语被不恰当地用作了谓词,而原本充当谓词的词语被不恰当地用作了主词。”

(19)、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20)、在我国术语中是没有比“道”、“理”这样的概念更大的概念。在佛教中是没有比“空”或者是“涅槃”更大的外延的概念了。

3、黑格尔三大著作 美学

(1)、因此,在这里马克思也就认同了“存在”等于“客观世界”、“物质”“实践活动”这样的想法,也就是能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

(2)、黑格尔的这个形而上学的整体结构,按他自己的观点,是在他的《哲学百科全书》(又译作《哲学全书》)中反映出来的,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实际上都是属于逻辑学的展开,黑格尔把它们称为“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讲自然,精神哲学讲人和人类社会,自然和人都是逻辑学在这两个领域的“外化”而形成的哲学,所以它们都属于应用逻辑学。其中,精神哲学比较复杂,自然哲学比较简单。自然哲学无非就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又分成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客观精神包含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其实也是法哲学的一个结尾部分;绝对精神是一个纯粹精神领域,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那就是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

(3)、重新研究黑格尔是新时期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4)、在这张速写上有他的签字,其中的词句很晦涩,就像图画本身样,没有做什么准备,但是却反映出一个建立已久的理论:

(5)、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6)、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7)、黑格尔认为,家庭是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家庭的基础是婚姻,男女两性之爱是“精神的统一”。家庭作为一个人格,具有占有财产和延续的实在性;家庭作为繁衍和教育子女的社会单元,决定了子女在社会中的独立人格。当家庭培养的独立人格成为公民,伦理进入市民社会。他认为,市民社会中的人丧失了家庭之爱,其社会道德是诚信和“天职”或职业道德。市民社会通过自下而上形成的社会组织而进入国家。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国家是在地上的精神”,是“神自身在地上的行进”。(注:同上书,253页、259页。)

(8)、黑格尔之后的大部分著名哲学家,要么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要么对黑格尔进行过专门研究,要么从抨击黑格尔开始发展自己的哲学。

(9)、4“存在”的直接性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留下一个接口

(10)、例如海德格尔专门开过黑格尔讨论版,巴迪欧则说:“我喜欢黑格尔的一切,因为他让哲学贯穿万物。”

(11)、出版社对于译事要求高而严,采取宁缺毋滥、成熟一本出版一本的原则,这项规划从启动至今已有十多年,只有六卷译稿上交并出版,可见出版社相关要求和标准之严格。难能可贵的是,翻译过程本身显示出译者的艰辛与负责。

(12)、直接性是没有中介的,是甲和乙直接建立起来的联系。

(13)、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一位伟大哲学家的生活也同其他伟人的生活同样有趣。把他作为某种现象来审视,作为某种问题来研究,将他的某些部分感同身受,这样来接受他的理论就会不同于以前:他的理论就会具有现实意义。

(14)、伦理是自由权利和道德意识相统一的社会实体,表现为保障社会成员自由的习俗、法律和政体。伦理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

(15)、但是,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师承黑格尔的,虽然是对之进行了改造,可是这也是最大的继承和发扬。因此,马克思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开端:“存在”,是有着更为深刻的,专业的认识的。可以说,马克思虽然对黑格尔做了最大的修改,而且是本质的修改,即唯物主义的修改,可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存在”也是认识最深刻、最准确的人。同样,把握住了黑格尔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等于说把握住了西方哲学的理论源头。虽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论述古希腊的原子论的,可是从思想来看,原子论还不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哲学的源头是“存在”。

(16)、在最早将黑格尔介绍到法国的科耶夫的课上,巴塔耶也饱受黑格尔之苦。

(17)、不过对在德国如日中天的黑格尔来说,叔本华的名号只在他脑中一闪而过。看着眼前爆满,过道上也坐着人的教室,黑格尔只轻蔑地一笑,便将叔本华抛诸脑后。毕竟无需亲自查看,仅凭旁人的一点蜚语,就能想象出,仅有五个学生来听课的叔本华,在讲坛前是多么落寞。

(18)、《辩证理性批判》出版几年后,抨击也随之而来。

(19)、德国古典哲学,也就是德国“经典哲学”,在西方哲学界的“经典”意义,是指它有一种定型的模式,其思路、传承都是主流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它达到顶峰以后必然走向衰落。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费尔巴哈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的地位经常被人们比作亚里士多德。反过来,当人们推崇亚里士多德时,就把他称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康德更多地被比作柏拉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就有点类似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关系。从思想的层面来说,黑格尔可以说是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是百科全书式的,他毕生所有的著作,包括他自己写的和学生整理的,据说有400多部,也有人说有1000多部,当然有的并不是他自己写的,但归于他名下。总而言之,黑格尔像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就是《哲学百科全书》,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历史、社会、自然界,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无所不包。就连自然哲学,黑格尔虽然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不像康德提出过星云假说,但是黑格尔也是站在当时时代的最高峰,他的眼界是可以概括当时各个学科领域的。黑格尔以后就再也没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了。因为现代的知识爆炸,一个人的脑袋里不可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东西。但是黑格尔可以担当得起。尽管你可以指责他的理论,嘲笑他的错误——他的自然哲学里面就有很多谬误,比如在颜色理论上,你可以证明他是错的,牛顿才是对的——但是他毕竟在那个时代,熟悉了解那些尖端的理论、科学问题,这很了不起。他对后世顶尖级的哲学家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20)、除却与他同时开课挑战权威,叔本华在书中也不断表达着对黑格尔从外貌到观点的全面攻击。他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中称,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像进了疯人院一样。

4、一生必读的十本哲学书

(1)、《法哲学原理》包含三大部分:抽象法、道德、伦理。其中伦理部分又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书中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2)、萨特的大作《辩证理性批判》(1960),与黑格尔思想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这一点,在他于1961年在罗马葛兰西学院与一群一流马克思主义者的讨论中暴露无遗。

(3)、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项译事的意义。迄今为止,这仍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

(4)、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黑格尔认为自己的哲学就标志着绝对精神的结束。黑格尔是很狂妄的,他认为整个自然界、人类精神和社会的发展,包括人类的全部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些精神生活,都是为了产生出他的哲学所做的准备,他的哲学一出来,就把一切都终结了,他把握到了绝对真理。他就是上帝的自我意识,上帝在他身上意识到了自身,他把自己当作上帝本人,或上帝的代言人。黑格尔的这种态度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所有的人的反感,他等于是不让别人说话了。一切真理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那别人还活不活了?所以后来的反黑格尔思潮带有一种合理的情绪化,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要因此就把他当成“死狗”。现在很多人不看他的书,或者只随随便便地看一眼,甚至道听途说地知道几句话,就开始骂他。这种人云亦云同样不可取,与那些盲目追随黑格尔的人一样,都是思想上的懒汉。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5)、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6)、《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美学》一书中,这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美学》被称为黑格尔美学体系大全,它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其发展的顶峰。

(7)、卢梭《社会契约论》必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8)、我认为将存在认作“不是概念”这个提法,恰恰是对“存在”的准确的认识。

(9)、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10)、在此之后我们才开始来研究他的生活,恰当地来定位他的生活,尽管还有一些方面我们无法知道。

(11)、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病逝于柏林。黑格尔在世时一共出版了5部著作:《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差异》(1801)、《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1817)、《法哲学原理》(1821)。去世后,他的耶拿早期著作、手稿以及各个不同时期上课的讲稿不断被编辑出版,其中最为著名、成为学术名著的有:《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等等,还有一些诸如《法哲学讲演录》后来发现越来越重要,也被整理出版。

(12)、《黑格尔全集第18卷:讲演手稿II(1816-1831)》

(13)、作为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黑格尔不仅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成为了耀眼的哲学明星,在后来的一代代哲学家中,黑格尔仍旧一直是哲学讨论的焦点人物,颇多借鉴、批评、争议,甚至轶闻,都由他引发。

(14)、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我并非黑格尔专家,也非专门研究黑格尔的学生,读黑格尔纯粹出自兴趣。

(15)、什么是主谓词颠倒呢?徐长福解释说:“那么,主谓词颠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单从字面上不难回答,那就是逻辑学意义上的主词与谓词

(16)、但是对于另一些方面,我们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他,从整体上加以审视,把他同他的时代联系起来,把他同他之前的历史联系起来。

(17)、但是,正确、深入理解黑格尔是理解马克思的必要前提,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说——

(1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ll8页;Marx,1982a,S.11)在这里徐长福特别指出了马克思认为不能把“理念”作为主词。也就是不能作为句子中的主语,或者是一句话中要说的主要对象。

(19)、在这一阶段,精神达到主客体统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完满契合,理性观念可以通过感性形象来明确表达。就内容与形式一致的方面来说,古典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的古典艺术是希腊的雕刻。希腊雕刻所表现的神不像象征型艺术那么抽象,神总是作为人来表现,因为人是自在自为的,是理念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在人体形象中,神的普遍性转化为个别性,但神还要维持其普遍性,即“静态“。因此,古典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静穆和悦,“单纯的高贵,静穆的伟大”。而雕刻最适合于表现这种静穆,因为雕刻只表现静态而不表现动作。

(20)、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所言,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才使得“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

5、黑格尔三大理论

(1)、这部书,即《反杜林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马克思是看过这部书的书稿的。这点是无疑的。然而,马克思对“存在”的看法却与这里不同,但是,马克思在这里却没有指出来,而是默认了恩格斯的看法。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部书本质是用于普及宣传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制定的思想的,没有陷入太繁琐的对哲学概念的追问之中。毕竟,普及的著作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其次的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想就是此时,马克思根本就不在意这个问题了,或者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解决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找到了。那就是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世界是否可认识的问题,纯粹是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因为他后来明确提出了机械大工业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我能按照我的设计预想,生产我的产品的时候,我自然就认识了世界。其实这个观点同样也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两条哲学路线的问题,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问题。我从实践上认识了世界,那么就等于说实践决定了认识,决定了思维,这当然不是从思维开始来认识世界的路线。

(2)、人很难认识自己。黑格尔毋宁是在发出一种挑战:如今有谁看透我了呢?谁能正确评价我的功绩呢?只向你展示外表的人,他是否口是心非呢?

(3)、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4)、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5)、不过,黑格尔对国家的神化是有前提的。他承认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国家存在的前提是这样一个二律背反:国家通过君主的“经验单一性”表现出来,而市民社会通过人民的“经验普遍性”表现出来。二律背反在现实中造成了专制君主与人民的对立,需要君主立宪制把这两个极端联系起来。他把“三权分立”制度改造为君主的决断权(单一性)、政府的行政权(特殊性)和等级会议(普遍性)组成的立法权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君主权是“君主立宪制的顶峰和起点”(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287页。),政府和等级会议是君主权的两个部分。

(6)、虽然经过科耶夫的解读,但难度也没减轻多少,以至于巴塔耶事后回忆时表示,科耶夫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和原书本身差不多难懂。“他为其‘感到窒息,动弹不得’”(《巴塔耶》)。

(7)、这种无规定性的思维状态,黑格尔界定为是事物的开端,哲学的开端。因为这里是直接的。这个直接就是指思考者和思考对象没有中介,一步到位的意思。而且只有是直接的,一步到位的,所有,思考的对象才是无规定的,自然也才是“纯思”。黑格尔这里自己解释的很清楚,没有任何规定,如果有了规定,那么就不是开端了。

(8)、如果用两句简单的提炼来说马克思这里的意思,那么第马克思本人的意思就是,从现实存在的国家的实事经验,提炼出其中包含的逻辑、哲学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具体到抽象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路线,这也就是我们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说的“存在决定思维”的逻辑,现有国家的存在,才能从其中得出关于国家的哲学。而不是,先设定一个逻辑,在黑格尔这里就是他的理念,这个最为抽象的核心概念,这就是马克思要批判的观点。而我们知道理念可就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他的哲学的主词,即主要之词。

(9)、在此,黑格尔再次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要素:这里的正题是主观精神,探讨个人意识的成长、心灵的内在机制,黑格尔在他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反题是客观精神,探讨法、道德、国家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两本著作就是对他这方面思想的具体发挥;合题是绝对精神,研究领域是美学、哲学与宗教,黑格尔的相关著作有《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

(10)、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11)、从历史看,我国哲学的这种思维和行动结合的直接性特点,乃是古典农业社会的反应,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与人处于一种直接性的特征阶段,而资本主义则是人与人的对立阶段,不过是通过人和物(劳动工具)的对立来体现人与人的对立阶段。这点我们就不多说了。而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就固守坐而论道的藩篱,放弃了“存在”这个抽象下掩盖的和“实践”的联系的直接性,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分工在哲学上的反应,进而到了黑格尔之后则完全是西方资产阶级愚民术的心理作祟而已了。

(12)、在这里,黑格尔对“存在”,给了三个界定,第一个是“纯思”,第二个是“无规定性”,第三个就是“直接性”。

(13)、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14)、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15)、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16)、第一个特点是他的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一种能动性思想,也就是他在《精神现象学》导言里讲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实体理解为主体。实体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一个实在的东西,主体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这个东西的能动性。在黑格尔看来,如果一个东西真的是实体的话,那么它就是主体,实体只不过是主体的能动性的一种表现而已。宇宙的实体是能动的,万物都是能动的,从这个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和世界,就产生出一种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种辩证法强调“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不要用静态的永恒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当你用这种眼光去看它时,它就会表现出一种自己运动的能动性,它就会使你失望或大吃一惊。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体现出对自由意志的强调,特别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当然在黑格尔那里,自由意志不一定采取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形式,也可能采取上帝的自由意志或者万物潜在的自由意志的形式,采取概念的能动性这样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它是一种自由的哲学,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哲学。真正的自由就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否定的意思就是说不愿意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或状态,要改变自己,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永恒的不安息”。他经常用的比喻是“火”,这可以说是一种“火的哲学”。西方哲学都有这个传统,喜欢用火、光明、太阳来做比喻。火的哲学体现了一种自我燃烧、自由的自我否定,同时烧向外部世界,灵魂的自由像燃烧的火焰。这就是能动性的特点,黑格尔哲学主要就是突出能动性的作用。

(17)、我们能比他身边的人更加猜透他么?我们更有利一些。对于一个哲学家,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其著作和文字中包含的内容,但是他的哲学却如此多样、如此模糊,当然他是故意的。我们相信我们基本上掌握了他的全部哲学,不大有可能再找到什么新的部分了。

(18)、4“存在”的直接性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留下一个接口

(19)、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唯一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20)、《黑格尔全集第10卷: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1808-1816)》

(1)、绝非偶然的是,马克思的继承者,从恩格斯、列宁,到卢卡奇、阿多诺,一直到马尔库塞、阿尔都塞,凡是重视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关联的,思想就比较深刻,而凡是忽略这一关联的,就往往陷入教条主义。

(2)、虽然我这次重点是讲黑格尔的法哲学,但在这之前,我想把黑格尔哲学的思维特点和体系做一个整体的概括。我先从总体上概述一下,前面几次课先大致上全面介绍一下黑格尔哲学体系,后面两次课提纲挈领地谈谈《法哲学原理》的内容,然后再做一些评论。

(3)、黑格尔于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典型的市民之家,家境并不殷实,但具有把黑格尔培养成为哲学家所必备的条件:脑力!母亲承担了他的启蒙教育,但在黑格尔很小时就离开了人世。黑格尔有一个弟弟叫路德维希,于1812年战死在跟随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战场上。他还有一个妹妹(1773-1832)长相美丽,气质出众却命运悲惨,被称之为“受压抑的安提戈涅”,在黑格尔1831年逝世后不久投河而亡。

(4)、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似的。绝对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5)、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6)、形式的缺陷源于内容的缺陷,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表现理念。不是用思维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表现。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的协调统一。

(7)、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8)、在其生命的后期,黑格尔不乏愉悦和自豪地请一些著名的画家画像:泽贝(Sebbers)施莱辛格(Schlesinger)……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一幅他亲自选定的画像,忧伤而又严厉,几乎就像他的遗容面模一样凄凉。他的盛大着装代表着他的哲学:博士袍、博士帽、裘皮袄,似乎要通过这些小手段来论证他在思想上的权威和力量,但也有可能会被看成是摆空架子。

(9)、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10)、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11)、与此同时,黑格尔也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在他之后,现代哲学开启了。一方面,他是他之前哲学的总结,另一方面,他又深深影响着他身后的无数哲学家。

(12)、语法主词对应着句子的主语、和情景中的活动物体或说注意力的焦点对象,

(13)、可以想见,在“精神”在地球上的发展中,他把最高的角色指派给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实现绝对真理,作为自由的无限自决——以自己的绝对形式本身作为其旨趣的•那•种自由。”这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着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d口号,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当精神加给自己法律时,它做这事是自由的。照我们的世俗眼光看来,好像加给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但是从“绝对”的观点看来,君主与臣民的区别也像其它一切区别,本是幻觉,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狱里的时候,这仍旧是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黑格尔称赞卢梭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区分开。据推测,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不过体现全体人的意志。真是个便当好用的学说。

(14)、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史观。

(15)、逻辑主词是逻辑意义上的主语,有时一个句子有着言外之意,这时句子的语法主语和逻辑上的主语就不一致。举个例子:借喻,如“白宫正在策划着撞击月球”,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白宫”,但是这个句子所对应的逻辑命题,其主语可不能是白宫,而是“白宫”里的“总统”这个人。倘若把白宫定成逻辑主词,就不合逻辑啦:)因为建筑物是不能“策划”什么的。(什么叫逻辑主词_360问答

(16)、该书于1821年正式出版。《法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

(17)、从人类的认识发生来看,正是最开始的感觉、感知让人们产生认识,所以后来误打误撞,在恩格斯的引导下,将存在等同于“物质”、客观存在,也是有暗通款曲之处。

(18)、倒。”(引用自徐长福《论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主谓词关系问题——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解读重点》)

(19)、19世纪德国的叔本华(相比还有一大批哲学读者)被黑格尔的著作搞得很痛苦,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也是如此。

(20)、科耶夫的听众中,有很多著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他们的名字不久以后就会为人们所熟知:拉康、雷蒙·阿隆、梅洛–庞蒂、布勒东……对于同样从科耶夫——不是从讲课,而是从讲稿——了解到黑格尔的萨特来说,黑格尔的思想也毫无疑问成了一个对他产生着隐微但关键的影响的幽灵。

(1)、而《附录和补遗》这段文字,就很容易让读者猜测到,叔本华在写作它们时,显然想起了自己那短暂的编外讲师经历,并着力想为自己在大学的失败经历做辩护:

(2)、1《反杜林论》中存在等于物质的马克思主义观

(3)、本质和现象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个不断追溯的过程,本质一旦被认识,就成了现象;这时候又需要追索后面这个现象的本质。

(4)、这个“三统一”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哲学史上除了黑格尔,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视这个东西,但他们也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由此可以引申出来,黑格尔的哲学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倾向。客观世界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一种规律、本质,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因为逻辑不仅仅是主观的一套思维方式,逻辑也体现在客观的历史中,历史本身有逻辑层次,历史按照逻辑的阶段发展。这就是“三统一”原则引申出来的重要原则,它为马克思主义所继承。后来的人就没有这个思想,如海德格尔也主张历史主义,但他把逻辑去掉了,认为历史中不存在什么逻辑规律。真正的黑格尔传统中的历史主义是有逻辑的,从低到高有一个逻辑的层次,历史的发展与逻辑结构是同步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重视的,恩格斯甚至说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是一个“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继承自费尔巴哈,而辩证法观点就是从黑格尔那里改造吸收过来的,其精髓就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观点。通常讲辩证法的人不太强调这个方面,但实际上这正是辩证法的一种最根本的表现方式,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的上升过程,这种上升过程是由历史中的人的自由意志所推动的,历史的逻辑规律实质上是人自由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这个自由活动的层次的不断提高的轨迹。所以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历史、逻辑、自由、实践这些东西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5)、在这一阶段,人们不能将朦胧认识到的理性观念用合适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只能用带有神秘色彩的象征符号来代替。象征型艺术的产生原因是人类精神内容本身还是抽象的,理念尚未达到主客体统其一般特征是用形式离奇体积庞大的事物来象征理念,因而往往产生崇高感,而非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感。原始时期,人们用木与石塑造的形象多是暗示了某种理念在其中,诸如图腾的象征,原始崇拜与早期图腾艺术。

(6)、《黑格尔著作集》总体的编译规划是依据莫尔登豪尔和米歇尔重新整理、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的20卷《黑格尔著作集》,俗称“理论著作版”。虽然到目前为止,黑格尔著作最权威的版本是历史考证版《黑格尔全集》,但是,这并不妨碍依据理论版进行编译的有效性和意义。

(7)、《法哲学原理》包含三大部分:抽象法、道德、伦理。其中伦理部分又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书中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8)、而传统上我们恰恰是将黑格尔,以至于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看作一个“概念”。这才是我们对“存在”的认识的最大误区。

(9)、《黑格尔全集 第6卷:耶拿体系草稿(I)》

(10)、思维与思维者的存在的简单的不可分性,——“我思故我在”(cogitoergssum),与我的存在、我的实在、我的生存直接地启示在我的意识里,是完全相同的。(同时笛卡儿曾明白宣称,他所理解的思想是指一般的意识。(见《哲学原理》第一章第九节)。此种思维与思维者的存在的不可分,是绝对第一的(而非间接的,经过证明的)原理和最确定的知识。

(11)、从哲学史看,西方的哲学,即使是离开了黑格尔,西方哲学也依然在纯思的这个范畴中活动,黑格尔通过直接知识已经接触到了“实践”,可是他依然非常谨慎睿智的没有触碰“实践”这个资产阶级的哲学的最大克星,而是依然在坐而论道的纯粹思维活动中进行对哲学的思考。

(12)、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家,要么从抨击黑格尔开始,要么从接受黑格尔开始,都离不开黑格尔的影响。可以说,自从黑格尔出现之后,对于哲学家们来说,不管你爱他还是恨他,都逃不过他的影响。

(13)、因此,我们说,在黑格尔的“存在”这里其实给后来的马克思的“实践观”留下了一个接口、一个理论发展的可能、一个新的方向。

(14)、又是尼塔哈默尔动用了他所有的影响力救助了身陷困境中的黑格尔,使他得以在1808年12月出任纽伦堡高级中学的校长职务。这是一所成立不久的新教学校,而巴伐利亚总体上是天主教统治下的,这一奇特的建制让新教承担普通教育的使命,从而使得黑格尔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作为中学校长,他带头上了很多课,特别是有奖金可拿的课。他特别重视古典文化教育,认为古希腊罗马的文学是美感与品味的教养本身,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路德新教的自由观是他所有课都要颂扬的教义。同时他还上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他号召学生在中学时代要培养自己获得客观知识的能力,具有普遍性的视野和逻辑推理的素质,明白对自身的义务和对他人的义务。黑格尔职业上的称心如意同时给他带来了生活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的发生:他在这里结婚了。对于一般人来说,结婚是平常事,而对于哲学家而言,结婚才是稀罕事,但黑格尔在有了私生子之后的人生低谷后,终于在纽伦堡获得了一位贵族千金的青睐和爱情,她不满20岁就把青春、美貌和高贵气质统统融入到已经41岁的黑格尔的家庭生活中。黑格尔对这位妻子玛丽亚不乏真挚的温情,但像他的辩证法一样,深刻而审慎,一波三折,有时黑格尔给她的信热情洋溢,同时又配带生硬的小诗,表现得富于教养。总之,黑格尔对于这桩婚姻是很满意的,他们一辈子都很幸福。黑格尔一生对婚姻及其家庭伦理的理解,大大高于一辈子未结婚的康德,也许与此不无关系。康德只把婚姻看做是契约关系,是合法地使用对方“生殖器”的一种法权关系,这自然受到黑格尔的嘲笑。黑格尔首先把婚姻视为一种爱情关系,是双方的爱并自愿的结合才带入婚姻的法律契约关系。婚姻还远不只是如此,婚姻还有财产关系和生儿育女的天职和义务。这种对婚姻的看法使得黑格尔把婚姻看得非常神圣,他说过,婚姻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关系。家庭伦理遵循的乃是“神的律法”,高于国家中的“人的律法”,这一在《精神现象学》中展开的思想,一直保持到了他晚年的《法哲学》之中。

(15)、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三个主要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历史就是对无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

(16)、在这所保守思想占主导的神学院,对哲学感兴趣常常会带来各种烦恼,因为与学校的正统神学精神和严格管理相抵触。幸好黑格尔在这里,遇到了他生命中需要遇到的“贵人”,那种共同塑造时代精神所需要的志同道合者,即诗人荷尔德林和未来早熟的哲学家谢林,人称“图宾根三伙伴”。卓越人物的这种相遇不仅对他们个人而言是天赐的机缘,而且对于人类精神而言,也同样是一种幸运,因为没有他们翱翔于云端的思想交锋,绝对精神就失去了承接它的伟大灵魂。他们为图宾根神学院带来了永久的荣耀与光彩。被各种哲学史书谈论得最多的,就是他们一起欢呼邻国爆发的法国大革命(1789),当时他们一起植树庆祝,把酒欢庆。大革命中出现的雅各宾派专政,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也促使黑格尔后来把“恐怖”“犯罪”与“绝对自由”联系了起来,开始对法国大革命做出批判反思。这种反思和批判实际上贯穿在黑格尔一生的思想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法哲学或政治哲学就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的产物。但法国大革命在他前后期思想中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与《精神现象学》中依然保持着的赞美不一样,“对法国大革命的一种正面的敬重不再内含于1820年《法哲学》中了”。黑格尔是把法国大革命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性事件来分析的,他既看到了“大革命”促成“理性自然法”突破性地被认同确立的成功,同时也看到了它作为“抽象的自由”“主观性思想”是造成“恐怖”与“混乱”的根源,他就是以此方式把“时代”“现代性”“把握在思想之中”。

(17)、那么,马克思为什么反对黑格尔从逻辑到国家或者是具体问题的逻辑呢?

(18)、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9)、正因为没有规定性,不可能对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所以,这样的概念也就不是概念。而“存在”正是如此。“存在”的概念与其他的我们熟悉的概念还不同,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商品”,马克思提出之后,马上就进行了解释,而“存在”这个概念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它无所不包,从宇宙到神灵,都可以算在内,身子“不存在”也算一种“存在”。

(20)、在这一阶段,人们不能将朦胧认识到的理性观念用合适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只能用带有神秘色彩的象征符号来代替。象征型艺术的产生原因是人类精神内容本身还是抽象的,理念尚未达到主客体统其一般特征是用形式离奇体积庞大的事物来象征理念,因而往往产生崇高感,而非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感。原始时期,人们用木与石塑造的形象多是暗示了某种理念在其中,诸如图腾的象征,原始崇拜与早期图腾艺术。

(1)、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放映,它在哲学史上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这就是集大成的思想。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总结,黑格尔对以往的哲学体系的总结,都标志着西方哲学一次大飞跃。

(2)、黑格尔从知识论的角度,将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所谓的直接知识是:“直接知识论的主要兴趣乃在于指出从主观的理念到(客观的)存在的过渡(有如上面§64所表明的那样),并断言理念与存在之间有一个原始的无中介性的联系。”(见《小逻辑》第69节)此外,他还特别举例来说是“本能,天赋观念,或先天观念、常识、和自然的理性等等,总之,系指这种自发的原始性而言,不管其表现的形式是什么。”(见《小逻辑》第67节)

(3)、《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