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美典雅古语词汇大全精辟99条

时间:2024-06-27 20:06:03 头条

中国唯美典雅古语词汇

1、古文美到爆的雅称

(1)、如吴祖光《捉鬼传》、宋之的《群猴》、陈白尘《升官图》等。

(2)、A、《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 B、《冲积期化石》 C、《梅岭之春》 D、《木马》

(3)、辑入《花边文学》里的杂感,全部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短评,是鲁迅对于社会批评的进一步的开拓。这些杂感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了妇女、儿童、迷信、自杀等问题外,对于服装、广告乃至几个标点和一套符号,都有洞察入微的精辟的见解。鲁迅善于从日常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通过辩证的论述揭示其深广的意义,有时是正面的论列。例如《“京派”与“海派”》一文,根据“帝都多官,租界多商”的事实,指出文人“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从经济依存关系上说明“京”“海”两派的本质,这就活活地画出了知识分子毫无特操的面貌。又譬如生活里有这样一种人,受到对方威胁,压力强大,心里虽“不舒服”,却又不敢“出死力来斗争”,鲁迅讥讽地说:“他们会只化一个铜元买一条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泰山石敢当’,悄悄的贴起来,就如此的安身立命。”

(4)、下列社团中,赞同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有(  )

(5)、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再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二是提出与建立了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这就是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创造的所谓“第四堵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

(6)、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鲁迅;

(7)、(例句)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秋岸澄夕阴,火旻团朝露。

(8)、《野草》中以乐观的基调表现鲁迅自强不息、顽强战斗精神的作品有(   )

(9)、(例句)刘孝标《广绝交论》: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

(10)、1(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11)、(例句)《楚辞·九章·惜诵》: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12)、吴荪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典型?试予以简要分析。

(13)、鲁迅的哪部作品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

(14)、(例句)《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15)、域外游记: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欧游心影录》

(16)、小文夫妇、小崔、李四爷、李四妈、马寡妇,等

(17)、孙铭晗的父母都不太善于表达,但是他们说的一句话,却让人印象深刻:“视障群体想要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话,让人们看到在中国大约有1700万人的视障群体,也和孙铭晗一样饱受视力的影响。也许“残疾”是人们不忍心说出口的词汇,因为它似乎判定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人们更喜欢用“视障”来形容他们的状况,因为这样总是充满希望,就像是古希腊神话中讲到的“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但还留有希望。”

(18)、马凡陀山歌不是停留在社会生活现象的描绘上,而是透过现象努力挖掘它的本质,引导读者认清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激发人们对反动统治的不满。冯乃超在评论中指出:“马凡陀把小市民的模糊不清的不平不满,心中的怨望和烦恼,提高到政治觉悟的相当的高度,教他们嘲笑贪官污吏,教他们认识自己可怜的地位,引导他们去反对反动的独裁统治。”(注:冯乃超:《战斗诗歌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第1辑)如《三万万美金的神话》、《大人物狂想曲》、《主人要辞职》、《一只猫》、《发票贴在印花上》、《万税》、《海内奇谈》、《这个世界倒了颠》等篇,讽刺锋芒都指向国民d统治集团,对它的反动性和腐朽性作了有力的揭露。在《主人要辞职》一诗中,诗人写道:

(19)、(释义)形容残缺破败,可以指生活困苦或事业衰败。

(20)、“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作为一个散文流派,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鲁迅、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在坚持思想革命这一点,语丝派是比较执著的。

2、中国唯美典雅古语词汇大全

(1)、“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2)、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3)、"绝望是一种精神上的表现,它与人内在的永恒性有关。"人是有限性的存在,但他却永恒地趋向着"可能性。"尼采说,人有一种追求形而上学的本性,并在这种追求中得到"形而上学的慰藉"。绝望也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本性"的产物,它意味着对存在自身的永恒挑战。勇敢地面对这种挑战,并积极地反抗它,就会导致乐观的情绪,反之,运用"瞒和骗",消极地防御或胆怯地逃避,只能陷入悲观的泥淖。

(4)、(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5)、从昌耀的写作史来看,《斯人》显示了作者与集体和时代的双重疏离,因此可以将这个时期称为“斯人”时期。随后“斯人”的孤寂感变成了“嚎啕”(1986)、“眩惑”(1986)、“悲怆”(1988)等情感体验。这种赋予其作品悲壮品格的现实冲突一直延续到晚期,并愈演愈烈,直到昌耀身患癌症跳楼自杀为止。对这个阶段,昌耀命名为“后英雄”时期,他在诗中宣告“硬汉子从此消失”,以至“大男子的嚎啕使世界崩溃瘫软为泥”(《嚎啕:后英雄行状》,1986),可以说这是他对自身与时代冲突的直接写照。尽管昌耀写了不少精湛有力的短诗,但他本质上是个长诗诗人,其伟大主要是由长诗体现出来的。昌耀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基本上都是长诗,其能量和力量大多是在长诗中释放出来的。代表作《燔祭》(1988)也是一首长诗,全诗由“空位的悲哀”“孤愤”“光明殿”“噩的结构”“京都前门·狮面人”和“箫”六部分组成。燔祭的主题早在《生命体验》(1986)中就已经出现,面对“世俗化加速进程”,诗人反复慨叹“无话可说”。其实昌耀祭奠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拜金主义盛行导致的理想主义丧失:“偶像成排倒下……碎玻璃已自斜面哗响在速逝的幽蓝”。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群体哗变让诗人感到惊愕、孤愤、痛楚。所谓“神已失踪,钟声回到青铜”就是随着理想主义精神的消隐,崇高事物的回响均回归自身,钟声回到青铜,诗歌也将回归诗人。可以说,昌耀在这里已经预示了该时代的非诗性:诗歌遇到了没有读者或知音的困境。昌耀后期的长诗较多,另外两首重要的长诗是《听候召唤:赶路》(1987)和《哈拉库图》(1989),前者是一首进行曲,表达了一种因不甘落伍而急于赶路甚至飞翔的使命感,体现出诗人的自信和活力;后者则是一首咏叹调,将城堡、时间与命运等多重主题糅合成一个神秘的整体,在尝试破解生活困惑的同时流露出深沉的感喟。

(6)、子矜或子佩——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7)、从1918年到1936年逝世,鲁迅从未间断过哪一种文体的写作?() 

(8)、后期京派的代表理论家,深受康德和克罗齐的影响,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重视文学对人生精神的美学熏陶。

(9)、导致人性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外力的打击,如被抓壮丁的王兴发;有的是因为内在的欲求,如县政府的录事王静能;有的是因为恋爱的苦痛,如追求线铺姑娘王淑珍而不得的程登富;还有的是因为恶毒的复仇,如王炳全和郭子龙……于是在求生本能的压迫下,这些人便开始了向生存境遇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个体生命向自身之外的整个世界的挑战,双方力量悬殊。一种巨大得超乎个体生命想象之外的力量沉重地压来,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人性深层不堪重负的裂变。它们往往以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罗大斗的渴望刀刺、火烧、鞭挞、谋杀;蒋蔚祖的装扮"人间的王者"等。那么,寻求人格与心理的平衡便成为人物摆脱困境、确证自身存在的唯一手段。路翎的人物终生都在做着这种追求。然而追求的失败是早已注定的结局。因为他们所要对抗的是那无边无际的绝望与虚空,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不能达到的。

(10)、文学史家通常以不同的政治区域为文学分割命名。

(11)、(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萧衍《东飞伯劳歌》)

(1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第一场著名论争,是由    与    进行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13)、话剧是西方人带到中国的舶来品。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6月又在东京公演了改编五幕剧《黑奴吁天录》。中国人自己的现代话剧即发端于此。春柳社提出新派演艺与旧派演艺的区分,并宣称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

(14)、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胡适的文章《       》。

(15)、A、鲁迅   B、周作人  C、梁实秋   D、林语堂

(16)、陌路黄昏、彼年微凉、渐行渐远、一世斑驳、蓦然惊诧、华灯初上、断夏、水无痕,染心、花落花相随、浅吟轻唱、奏阳

(17)、掌握复杂的阶级关系是鲁迅衡人论世的准则。但他并不生硬地搬引这个准则,只是在铺陈事理的时候,略作提示,使读者心领神会。在《说“面子”》里,他指出外国人说中国人“爱面子”,但上等人的“面子”和下等人的“面子”不同,“例如车夫偷了一个钱袋,被人发现,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会用各种手段保全自己的“面子”,因而在这些人身上,“爱面子”其实已经和“不要脸”混了起来。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还对儿童教育、连环图画、利用旧形式、制定新文字等等发表意见,对“第三种人”以及各种各样文坛上的鬼魅继续进行揭露和追击。在迅速取得反应和立即扫荡“有害的事物”这点上,充分地表现了杂感的确“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注:《且介亭杂文·序言》)。一九三四年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在《且介亭杂文》里占有相当数量的篇幅。在这些文章里,鲁迅既肯定了普及的东西可以提高,也强调了继承的目的在于革新。

(18)、解放区创作充分吸收改造民间艺术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一些新的文体,如新评书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文诗、新歌剧等。

(19)、分析“问题小说”热产生的原因、特点及缺失。

(20)、答案要点: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主张作品表现作者自己的“性灵”,要求诗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徐志摩的诗注重意向的描绘,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把刹那间的意趣写得具体感人,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

3、中国唯美典雅古语词汇四字

(1)、短篇集《地之子》:“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语)

(2)、魏连殳复仇的手段为:①以使看客得不到乐趣向庸众复仇。 ②以对信仰的扼杀、对肉体的践踏向社会复仇。 

(3)、分析:从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入手。明慧温柔,天保、傩送的求婚方式,傩送宁守渡船、拒绝磨坊。翠翠明慧温柔,她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超越了一切世俗利害关系,是非物质非功利的。翠翠生活在梦中,二老“马路”求婚给他唱歌时,“翠翠梦中灵魂如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大家看多么美啊,虎耳草是爱情的象征。翠翠的爱情和人生有一个成长过程,但却真实、优美、自然。

(4)、刘半农(1891-1934)《瓦釜集》:《相隔一层纸》、《教我如何不想她》 

(5)、(例句)王安石《游章义寺诗》:岑蔚鸟绝迹,悲鸣唯一蜩。

(6)、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7)、冰心诗的主要内容是对     、     与     的讴歌。

(8)、戏剧结构:“平淡的人生铺叙”,人与人在日常琐碎的事务中相互纠缠着,形成一条生活流,在舞台上流动着转换着,传达出一种生活状态:生活就是这样发展着变化着,腐朽的走向衰亡,新生的走向胜利,由此而体现出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调(生活化)。外在的戏剧冲突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冲突,主人公与庸俗势力与生存环境的内心斗争构成了剧作主要的戏剧冲突。

(9)、老船工慈爱善良,把船钱买茶买烟,招待过往客人,一派古道热肠。和翠翠在一起,没有古怪和唠叨,有的只是一颗温暖的心,呵护着孙女。

(10)、“五四”女作家中,谁的小说受到英国浪漫主义女作家曼殊菲尔的影响较大?()

(11)、面对失衡的现实人生,路翎变得狂妄而任性。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自虐心态,他崇尚着苦难、混乱与破坏。他扭曲自我,企图以肉体的受难消解精神的创痛;他竭力夸张,企图以被拉长的瞬间将永恒定格。

(12)、(例句)李必恒《吴门徐昭法先生画芝》诗:垒坷轮囷态最工,披图谡谡起清风。

(13)、A《都市风景线》B《无轨列车》C《香稻米》D《青龙潭》

(14)、艾青是浙江金华人,生于一九一0年,自小在山区长大,接近劳苦人民,培养了对农村的深厚感情,这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的生活源泉和思想基础。中学时代经受了大革命的风暴,阅读到唯物史观的书籍,启发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这种向往,经常闪耀在他以后的诗作中,并引导他走革命的路。他少年时就喜爱美术,初中毕业后曾到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攻读了几个月,又促成他于一九二九年去法国学习。他在美术方面的修养,有助于他诗歌风格的形成;他较多接触“五四”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在法国又有机会阅读俄国、苏联的小说、诗歌和一些法文诗歌,这些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一九三二年,他在度过三年异国生活后,回到民族危机深重的祖国,五月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作为鲁迅支持的美术团体“春地画会”的成员。但到七月,即同其他十几位青年美术工作者一起被诬,以“危害民国”,“颠覆政府”的罪名逮捕入狱,经受了三年多的囚禁生活。

(15)、后期创作转向现实主义:《在费总理的客厅里》、《春桃》、《玉官》

(16)、第五章  蒋光慈(1901---1931)《新梦》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17)、周作人的小品文多以“言志”为主。早期“浮躁凌厉”的作品多收入《       》和《谈虎集》中。

(18)、A、《呐喊》B、《坟》C、《野草》 D、《热风》

(19)、刘呐鸥:(1900—1939)或(1905—1940)

(20)、上海五大剧社:南国社(田汉主持)、复旦剧社(洪深主持)、上海戏剧协社(应云卫等主持)、辛酉剧社(朱穰丞、袁牧之主持)、摩登剧社(陈白尘等主持)。

4、古人惊艳至极的雅称

(1)、2.学衡派:因一九二二年一月在南京创力《学衡》杂志而得名。其主要成员是南京东南大学留学外国的教师梅光迪。胡光潜和吴宓。他们打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和“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旗号。极力推行复古主义,反对新文化运动。他们是一群带有欧化色彩,具有更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的新国粹派。

(2)、C、《本志罪案之答辩书》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左联”的主要工作:(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5)、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

(6)、戏剧观:民众戏剧社与戏剧协社都宣布自己坚持“钨丝”传统,强调戏剧必须反荧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的启蒙任务。他们同时又提倡“民众的戏剧”,确立面向“民众”的方针,因而提出“要创造一种高尚和通俗的戏剧”。

(7)、A、《归雁》 B、《女人的心》 C、《象牙戒指》 D、《玫瑰的刺》

(8)、(例句)《晋书·皇甫谧传》:臣以尪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发林阜。

(9)、(例句)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10)、本时期文学的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与壮阔、厚实的力的美。

(11)、目前,孙铭晗的学琴之路仍在继续。在她的琴声中,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不一样。艺术给人的影响就在这里,人们的生活琐碎,但是总有人选择抬头望向天空的月亮。

(12)、(例句)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13)、(例句)李白《古风》: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14)、中国现代派诗歌是由哪两个诗派发展而来的?(  )

(15)、梁启超1899年《夏威夷游记》首次标示“诗界革命”。

(16)、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字之美”的要算   。

(17)、《二马》是老舍早期最集中、全面地反映中西民族文化差异、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作品。老马(马则仁)是中国老一代国民的代表,他的文化性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深入骨髓的等级观念、近乎痴迷的做官企盼、执迷不悟的闲适追求、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马威、李子荣是中国新一代的代表,小马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李子荣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德,埋头苦干,古道热肠,具有古侠士之风;一方面又汲取了西方现代人的文化品格,积极进取,注重事业,不羞于言商言利。李子荣和马威一起形象地阐释了老舍的人格理想。

(18)、(释义)孔子培养其弟子颜渊 ( 颜回 )成才。后泛指培养人才。

(19)、船身微微地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如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20)、(例句)尤袤《寄友人》:胸中襞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

5、中国唯美典雅古语词汇有哪些

(1)、伴随着革命文学的勃兴,新成立的      以“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为旗帜,致力于“诗歌大众化”的探求。

(2)、⑴《在酒楼上》:时代汰变中的精神颓废者 吕纬甫

(3)、甲寅派主要人物是     ,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4)、(例句)《文心雕龙·谐隐》:「夫观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抃笑哉!」

(5)、首先是荒诞与虚无。关于“梦”的描写都明显带有一种倾向,即深刻的荒诞意识。伴随着荒诞的思考和体味,虚无也便应运而生。五四退潮时期,面对无比暗淡的世界,鲁迅充满失落和迷惘乃至虚无感。

(6)、A、民众戏剧社  B、上海戏剧协社  C、南国社  D、春柳社

(7)、19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初期

(8)、(例句)《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9)、最早揭露国统区抗日运动阴暗面的,是张天翼的著名小说《华威先生》。这个短篇一九三八年四月发表于《文艺阵地》创刊号上,后来收入作者抗战时期小说集《速写三篇》中。当时,国民d已开始对抗日人民加强控制和防范,就在小说发表的这个月,武汉的国民d政府无理解散了“青救”、“民先”、“蚁社”等进步抗日团体,《新华日报》曾为此发表社论,以示抗议。这篇小说由于比较尖锐地剔发和抨击了隐伏在抗日阵营内部,对救亡工作“包而不办”的国民d当权势力,因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和讨论。

(10)、或可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史的追溯,从1922年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最末一节“略讲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开始。

(11)、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心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注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老舍

(12)、被梁启超推为“诗界革命一巨子”的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

(13)、林语堂的小品文,提倡幽默、闲适和——————。

(14)、大规模的文学翻译介绍西方的文学理论,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中,可以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15)、新月社于1923年底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西滢)、徐志摩、闻一多、粱实秋、余上沅、丁西林、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凌叔华等人(后期增加陈梦家、林徽因、方令孺等),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数曾是旅英美留学生。其内部产生新月诗派,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刊物。1927年南移,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文艺观上持唯美主义立场。前期新月派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这一派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

(16)、(释义)秕子和糠,均属糟粕。指没有价值的东西。

(17)、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作家使用的语言有关。鲁迅是语言艺术的大师,造语精密,词汇丰富。他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还主张适当地采用外来语法。在谈到自己小说语言的时候,又曾经声明:“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在杂感里表现得更为显著;而时用排句,间有对偶,则又往往增加语言的变化,加强文章的气势。鲁迅杂感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因而在文章里也出现了和这种知识相适应的博采众长的语言。不过就大体而论,作为骨干的仍然是加了工的口头语:简洁,凝炼,有力。这种精密活泼的语言不但有助于理论逻辑的准确展开,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丰满,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加上作家幽默的才能,讽刺的手腕,貌似冷峭而内实热烈的气质,这就使他的杂感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启发了广大的青年,杂感的“作者多起来,读者也多起来”(注:《且介亭杂文·序言》),

(18)、新文化运动本质上就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释义)古代常用淡青色或浅黄色帛做书套,因此用「缥缃」代指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