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7段王守仁心学名言

时间:2023-11-04 10:14:00 头条

王守仁心学名言

1、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3、于五脏六腑,生死一线间;博一线生机,护五才我水周全。个认将过们岁个我水一凡她到说天里别只伟大,艰辛她到说天里别只劳苦,用他如着大私的爱诠释医者仁心。----《下眼道科风云》

4、(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5、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王守仁心学名言)。

6、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7、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9、7)去山中贼容易,去心中贼难。私情,私欲,都是心中贼。闲思杂虑也是。

10、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4、“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他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他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他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论。

15、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16、(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7、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8、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9、释义:真正抱定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般,一切心思和行为只在它上面,是顾不上说闲话,管闲事的。

20、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1、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22、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23、释义:在顿悟的那一刹那,才会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自在,良知、真诚和善良,这些人天生具有的品性,才是我们的本性,依这样的品性行事,自然问心无愧,无忧无惧。

24、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25、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26、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2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28、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2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0、王阳明认为,人是否感到快乐,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来觉得的,也就是说,世间并非有那么多的不快乐,很多时候,不快乐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所以,在纷繁复杂的世间时刻保持快乐,才是真功夫。

31、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32、对反叛者仁慈就是残忍,对他们残忍就是仁慈----缪斯

33、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34、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36、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