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金刚经原文精辟142条

时间:2024-07-26 15:02:07 说说

佛经金刚经全文完整版

1、佛经金刚经的作用

(1)、“须菩提,如同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总数,有那样多条恒河。你怎么想呢?所有这些恒河中的沙子,到底多不多呢?”

(2)、大家仔细看图中的地砖,上面刻满了花纹,想必,它们来自给孤独长者的布施,而佛陀头上的树叶,大概就是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木了。

(3)、第二部分以请法者须菩提为中心。须菩提尊者身后有一位一国王,合掌跪在方毯上,文字标注着“舍卫国王”,国王身后,“给孤独长者”与“祇陀太子”在交谈着。

(4)、“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5)、你要知道,像这样的人,他们在过去世,绝不仅仅在一尊佛、两尊佛,或者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已经在数不清的千万尊佛面前种过善根。”

(6)、“世尊,您称赞我得到了远离分别的无诤三昧,在所有的人当中是最了不起的,是第一离欲大阿罗汉。

(7)、新手入门!吃素5年8条经验帮你从小白变高手!

(8)、有一次被我母亲听见。她对我说:“二娃,你这个东西整得巴适哦,你要不要试一哈把金刚经也弄成这样呢?像你爸爸这种平时不爱读经的给他灌灌耳音也好。”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要得嘛,我试试看。”

(9)、“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四果阿罗汉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他会这样想吗?”

(10)、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以如来的观察,身体并不是实有的,只是方便地称为高大之身罢了。”

(11)、另一页插图中,画了一副金刚像,双目圆睁,左手举金刚杵,右手握拳。旁边的文字写着:“奉请第八大神金刚”。

(12)、罗汉又称阿罗汉,在早期佛教裡,原是一位独善其身的修行者,后来受到大乘佛教的影响,罗汉也具备了护持正法,渡化众生等兼善天下的菩萨特质。由于经典并无罗汉图像特徵的记载,因此中国的艺术家得以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在他们的笔下,罗汉时而化作汉地高僧,温文儒雅;时而又胡貌梵像,造型夸张。元代以来,随著西藏密教的传入,中土地区又出现了藏式的罗汉像,人物造型与中原的传统大异其趣。这些形貌各异的罗汉画作,使得中国佛释绘画更加多彩多姿。

(13)、特别感谢那位督促我的朋友——宁波香山教寺的老佛爷。

(14)、(回复46)如何熄灭心头怒火?佛陀已经把方法传授给我们

(15)、酒非荤腥之食本身又无罪恶,为何佛教禁止喝酒?

(16)、(回复50)男女之情皆有宿世因缘其中有什么启示?

(17)、我们都有自欺的习气。基本上,自欺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自我保护机制,穷尽方法,维系着“我”的存在感和安全感。譬如,死亡,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会扭过头去,“我”让自己相信可以活很久很久。譬如,投资,即便很大的概率是错的,“我”仍旧让自己相信是对的,只为损失厌恶。等等,诸如此类,在实相之上添油加醋,然而,“我”对自己说,这是油,这是醋。“我”极为狡猾。

(18)、“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9)、从最开始发心做这件事到结束前后陆陆续续用了近20年的时间。其间也经历了许多的事和人。不管怎样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或者并不能叫做圆满,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对母亲和父亲特别是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20)、“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来真地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吗?如来真地有法可说吗?”

2、佛教金刚经原文

(1)、记得讲经那天的上午,释迦牟尼佛眼看就到中午了,所以就批上袈裟,拿着盛饭的钵,到舍卫大城去化缘。

(2)、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3)、(夏山烟雨)上海博物馆历代山水画欣赏100幅

(4)、“须菩提,我如今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用堆满了刚才所说的恒河沙总数那样多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你说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5)、记得佛陀在讲这部经的时候,是在印度的西北方,国名叫舍卫国,舍卫国皇宫附近有一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会取这个名称呢?因为花园里的树是由祇陀太子捐献的,因此就称为“祇树”。

(6)、谢谢爸爸!你临走时的“谢谢你”三个字让苟活于世的我释然。

(7)、《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为Vajracchedikā-praj?āpāramitāsūtra(DiamondSutra)。在梵语中,金刚意指「锐利、摧毁一切」;般若,则指「智慧」,此经乃是摧毁愚昧,得到智慧的典籍。由于《金刚经》属于大乘佛教的般若经典,除了读诵受持之外,书写经文亦为功德修行之法,因此有些书法名家也参与写经之列,展品中便有南宋张即之、叶鼎、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四位名家写本,风格各具特色,极为珍贵。

(8)、Ta们深刻了知,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Ta们往往默照,而非流于口头禅,因为榜样的力量远远超乎言语。Ta们了知业的流转,也因此,并不刻意去开始,也不可以去结束,而只是专注于过程之中。而即便有所成就,Ta们也因为了悟因果,而不居功。有趣的是,惟有不居功,反而居功至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这就是,不二。

(9)、《金刚经》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有一点像是我们在剥洋葱,剥到最后,你会发现,原来什么都没有,佛陀说,知非即舍。精进到了最后,般若不是去找到一个什么东西,而是终于了悟,原来什么都没有。那时,不是说如来降临到你面前,而是说,你即是如来。

(10)、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11)、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12)、例如,不要去贪看艳丽的物品,才能使眼根清净;不要去贪听靡靡的音乐,才能使耳根清净;不要去贪嗅香浓的味道,才能使鼻根清净;不要去贪吃美味的大餐,才能使舌根清净;不要去贪穿华丽的服饰,才能使身根清净;不要去贪想物质的享受,才能使意根清净。

(13)、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陀,以及佛陀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这部经出生的。须菩提,你要知道,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实有的佛法。”

(14)、“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5)、“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16)、中年以前是进击的过程,中年以后是知止的过程,中年以前是攀缘的过程,中年以后是无相的过程,中年以前是执取的过程,中年以后是无求的过程,中年以前是六经注我的过程,中年以后是我注六经的过程。

(17)、“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

(18)、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19)、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

(20)、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刀郎以自己的真名“罗林”发行。很显然,不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创作过程也是百转千回,数度中断,近日刀郎终于完成了20年的“心愿”之作《如是我闻》(金刚经)耀世发布!

3、

(1)、当然,那时候想的是通篇用念经的方式来编所以觉得很轻松。但是试过几品之后就否了。实在太相似了,听完完全分不清到底是哪几品。后来决定用一个大主题兼几个变化主题来编。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作品听起来和写起来都太不友好了,毕竟一字不增一字不减在乐句与曲式上的限制太大了。

(2)、观音,梵文为Avalokite?vara,音译作阿缚卢织低湿伐罗,意译称为观世音、世音、观自在等,是大乘佛教中的十地菩萨。观音信仰自印度传入,分成显教、密教和中国化的观音三种类型,院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观音形象属于显教系统;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为密教经典的一种,其观音像即属密教观音;至于中国化的观音信仰,多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随类应化,观音化身可多达或三十三种面相。

(3)、“还有,须菩提,在修行布施方面,菩萨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当以无所住着的心(所谓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而进行随缘自在地布施。

(4)、文殊师利菩萨也说过,若有执著,即非正见。你认为有法可得,有法可说,那就是一种强烈的有我之感,你会认为自己高大了,圣贤了,但是,其实我们的本质极其相似,极其平凡。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5)、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6)、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7)、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在一念清净信心当中,放下了自我形相的执着,放下了他人形相的执着,放下了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也放下了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他们甚至放下了一切法相的执着,也放下了一切法相虚无的执着。”

(8)、不是离于二元分别的念,其中没有善念或是恶念的区别,就像读到《金刚经》的“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不会说这句金刚语是好的,或是坏的,而只是认同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和合现象。就像看到秋风吹落桂花游荡在马路上,你不会说这是美的,或是丑的,而只是了知花开花落,成住坏空。而当你离于二元的分别,你会直接当下,专注于每一个瞬间,而不会活在过去以及未来。

(9)、“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过身体相貌,观察并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以如来的观察,所谓的身体相貌,并不是实有的身体相貌。”

(10)、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11)、佛陀接着又说:“须菩提!菩萨若能不着相布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虚空那样的大,难以想像,难以测量。

(12)、佛陀又说:“须菩提!假使用恒河(印度境内的一条大河,河内的沙非常的细,也非常的多。)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去比喻一条恒河,即一粒沙一条恒河,恒河的数目,和沙的数目一样,而那么多的恒河里面还有那么多的沙,你看这样沙的总数多不多?”

(13)、“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14)、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用其心,即充分了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即是说,你要知道,万物皆无常,寂静为归宿。当你真正寂静之时,无有过去、现在与未来,无有心安与不安的问题,无有知行无法合一的问题,你充分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并且运用它,此即,善用其心。

(15)、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16)、所以世人如能不执著虚幻的假相,及不受一切外相的迷惑,这才是一位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才能如如自在,这样的人即使未见有形有色有相之佛身,但已了悟佛身的真实,因为心中有佛,佛心相印,佛就在他的心中了。”

(17)、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8)、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慈心陀罗尼经唐释不空译明写本

(19)、佛陀听了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斯陀含(已证二果的圣者,斯陀含是印度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一往来,也就是尚须来人间修持最后一生。)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斯陀含果的想法吗?”

(20)、“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4、

(1)、佛陀就在“祇树给孤独园”讲这部经。当时与佛陀共同生活的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他们都是修行很有成就的出家人,有的甚至已证到罗汉果位及菩萨果位。

(2)、谢谢我的家人和工作室的同仁,谢谢麦刀、小美、兮兮、如是、如电!

(3)、“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5)、“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三果阿那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6)、又如,《金刚经》云“于法实无所得”,又云“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意味着,究竟的出离,是融入。也意味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7)、(回复51)十大菩萨名号原来隐含如来十大秘密

(8)、《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学习《金刚经》,我们就可以得到降伏烦恼的方法。

(9)、“因此,你们大家不应当执着于法相实有,也不应当执着于法相虚无。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经常告诉大家,诸位比丘及众弟子,倘若知道如来所说法义,就像渡人过河的筏子那样作用的话;他就明白了,真实的法义(像筏子一样)尚且应当随时放下,更何况那些虚无的法义呢?”

(10)、佛陀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菩萨有没有在庄严清净的佛土呢?”

(11)、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12)、“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3)、“须菩提,如果另外有一个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信受持诵哪怕其中的一个四句偈语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解。

(14)、“须菩提,你怎么想呢?难道菩萨真地会去庄严佛土吗?”

(15)、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16)、námóběnshīshìjiāmoúnífó

(17)、时,长老须菩提①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②,右膝着地,合掌恭敬③而白佛言④:“希有世尊⑤,如来善护念诸菩萨⑥,善付嘱诸菩萨。

(18)、关注后回复以下数字即可查看!↓↓↓(如对话框回复:0)

(19)、所以不要执著一切万法,也不要执著一切空法;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为你们说法的时候,常用竹筏来作比喻,世人编竹为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竹筏就不用了。我所说的佛法,就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要放弃,何况不是佛法的理论,更不应该执著了!

(20)、《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佛教著名经典,“能断金刚”意指比金刚还坚固,“般若波罗蜜多”指智慧,《金刚经》主要讲述的是:通过最究竟的智慧,到达成就的彼岸,获得解脱。

5、

(1)、佛陀听完之后,又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你不必怀疑,虽然我说的佛法非常深妙,但是仍然会有人深信不疑的,就是等到我圆寂后,经过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及最后的末法时期五百年,总共是两千五百年,(很接近我们现在的年代,因佛陀圆寂于西元前三八零年至五四四年这是各家推测的年代,今年西元为一九九一年,因此佛陀已圆寂二三七一年至二五三五年,所以我们何其幸运,能生长在这个年代。注:末法时期共有一万年。)

(2)、然后左腿半蹲,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当胸合掌,非常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您的功德真是太稀有了!因为您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3)、您曾经为哪些事起过瞋心呢?应该如何对治瞋恚之毒害呢?

(4)、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

(5)、王维在《终南别业》中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6)、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元释莎南屹萝译明泥金写本如来顶髻尊胜佛母现证仪元发思巴述释莎南屹萝译明泥金写本

(7)、“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8)、须菩提听完之后又向佛陀说:“世尊!您方才所说的话真是太妙了,我听了之后能感觉非常真实,但是众生的智慧有限,疑心病重,他们会相信您所说的话吗?”

(9)、《金刚经》主要是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宗,展开探讨,以种种譬喻、因缘、本生等故事为证据,说明“离相伏心”、“无住生心”的般若妙用,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等。

(10)、布施,意味着不持有,重点在于将自己从占有欲、不断的贪求中解放出来,而至于到底布施什么,并非那么重要。你可以布施一个微笑,一段文字,一句话,一杯水,一炷香,一盏灯,一朵花,甚至于几秒钟的寂静,等等。经中记载,当佛陀说到布施度时,他做出将手臂伸出去的动作。

(11)、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2)、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以恒河中的一粒沙去代表一条恒河,那么恒河之多就难以去数了,更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沙呢?”

(13)、“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4)、到了2017年,一位关注此事很久的朋友来看我,并希望我把之前编完的1-7品先拿出来。意思是即使后面内容的不能完成,这事也算一个结果。事情就是这么怪,一旦决定了结局人整个就松弛了下来。思维也不再受约束,心态也就归了位。到了2019年整个编曲部分全部完成了。到2020年初完成了整个音乐的后期。

(15)、(回复53)生活无处不功德,人间处处为道场

(16)、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7)、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18)、为什么王玠本《金刚经》这么重要呢?它是全世界已知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木刻本书籍,同时也是现存最早的带插图的《金刚经》。

(19)、这张插图从右向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佛陀说法为中心,佛陀头顶宝盖,身后发出佛光。

(20)、“因此,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既不应当住着万物色相而生起自心,也不应当住着声音、气味、口味、触觉和观念想法等而生起自心。应当无所住着地自然显现本心。”

(1)、佛陀又说:“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虚空,你能想像有多大吗?”

(2)、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虽然是一往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先升天一次,再回到人间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而实际上,他的心并没有往来之相,所以叫做二果斯陀含。”

(3)、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4)、“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上方和下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5)、佛陀听完须菩提的回答后,很慎重的说:“假使有人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那含(已证三果的圣者,阿那含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不来,也就是不再来欲界人间接受生死的意思,但仍须在色界、无色界天中继续修行,才能进入四果阿罗汉果位。)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那含果的想法吗?”

(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释鸠摩罗什译明董其昌写本

(8)、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9)、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位喜欢寂静的修行人;就因为我心无所得,亦无所失,不执著一切相,行而无所行,做而无所做,无欲无求,所以才叫做寂静的修行人,倘若我执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静的修行人了。”

(10)、由于篇幅适中,《金刚经》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11)、佛陀面前的香案上安置着香炉。画面左下角有一位长者恭敬地跪在地毯上,他双手合聆听佛陀的教诲。这位长者就是请法的须菩提尊者。

(12)、“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14)、⑤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这是对佛的赞美。传说佛诞生时就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15)、共修南无观世音菩萨(guanyin966)

(16)、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能,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17)、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18)、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19)、一直到了2008年。还是只编到1-7品。无论怎样都再也编不下去了。那时因为巡演的工作也就搁置了几年。其间心心念念总觉得这事不完无法再继续其他的工作。所以到2013年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把此事了结。于是把巡演的摊子散了,停了所有的活动。并决定不了此事不再发原创作品。

(20)、“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1)、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3)、也没有固定的佛法可让佛陀来说的,因为佛陀所说的法都是因人的根基而说;如佛陀您所说的佛法,都像虚空一样永不变异,但虚空是不可取得的,虚空的广大及虚空的恒久性也是难以言说的,所以佛陀您所说的法,有又好像没有,没有也好像是有,就好比虚空来说,虚空本来就有。

(4)、“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5)、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6)、他们是专修无想的外道修士,也就是外道的最高果位,居住在无色的无想天中;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他们居住在三界最高的无色界,无色界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这里的众生没有粗想但仍有细想,所以是非有想非无想。

(7)、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罗汉(已证四果的圣者,阿罗汉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有三种意思,应供——也就是应让世人供养的意思。杀贼——杀掉一切烦恼贼。无生——永不在三界受生。)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吗?”

(8)、但是很糟糕。依然编不动。我以为是我个人不具备能力与福德去做这件事。所以想了很多办法,花样百出就不一一赘述了。直到父亲离世,也没有能完成。

(9)、它们既不是实有的法,也不是虚无的法。道理何在呢?因为一切解脱的贤者和圣人们,只是因为对于无为法证入的深浅不同,而显现出了表象差别而已。”

(10)、“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11)、像这样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数不清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哪些众生得到了无余涅槃。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假如菩萨还有自我形相的执着,他人形相的执着,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以及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12)、须菩提听了之后说:“如果以我的体悟,去解释佛陀您所说的含义,应该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可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因为佛法是说给众生听的,菩提果也是说给众生听而已,在佛的世界里哪有什么菩提果位。

(13)、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14)、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15)、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16)、③大比丘众:比丘是梵语,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侣,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

(17)、谢谢我的稻米们,你们宽容的放我回归沉寂。让我得以从容不迫。

(18)、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19)、“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20)、初心,是你的本初善,你的如来藏,或者说佛性,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所有的如来,没有不护念这颗初心的,这是菩萨的初心,是如来藏的初心,而一己之理想、私欲和野心,不过是后心,也是迷惑之心。

(1)、如果被法相虚无所牵挂的话,那仍然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倘若如此的话,这些众生将无法生起哪怕一念间的清净信心。”

(2)、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⑦,应云何住⑧,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