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是一个什么性子的人精辟103条

时间:2024-07-08 19:01:24 说说

歌德是什么人

1、歌德是什么人物

(1)、可见一个人只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活在这个世上,他才能享用智慧,享受生活,享受真正的自由,不被俗世所迷眼,跳出俗世,看清俗世,就能够成为一个左右自己人生的人。

(2)、伴随着歌德晚年的是欧洲各种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事件:法国掀起了震惊世界的大革命;工业革命也突飞猛进,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思潮也变得流行;拿破仑兵败流放……

(3)、2:招生人数:对外招生人数20人,报满为止。

(4)、在信中,她主动提出想成为歌德的缪斯。歌德回应说:“才读了开头一半,我就已经感动得读不下去了。同时,请接受我的感谢。”

(5)、说德语的也不止德国一家,瑞士人,奥地利人也说德语,甚至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也说德语。

(6)、歌德的父亲是个饱学之士,年轻时曾游历南欧和北欧,最终定居在法兰克福,满足于一个闲职,主要靠遗产为生。父亲一旦发现年幼的儿子聪明过人,就全力培养,用铺天盖地的学问把小歌德包裹起来。歌德的学识和修养,以及后来的成就,当然得益于童年开始的填鸭式加百科全书式的灌输。这个孩子学习了五种语言,能弹钢琴、拉大提琴,学习过油画和铅笔画,读得懂世界史和艺术史,还会打牌、骑马、击剑、跳舞,经常上剧院。

(7)、14岁的歌德在写诗方面已经相当出色了,甚至可以在懵懂的青春里替朋友写一些爱情诗了。歌德在一个爱情悲喜剧中扮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朋友们为了酬谢他,就邀请他参加了晚宴。

(8)、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9)、有时,偶像身上散发的光芒可能是距离带来的有迷惑性的光晕,随着距离拉近,光芒散去,魔力不再,于是偶像跌下神坛,甚至变为凡人,让崇拜者大失所望。但这显然不适用于歌德和艾克曼。

(10)、《论艺术和古代》 (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11)、《浮士德 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

(12)、她的每一步都测量过,她的例外很罕有,她的律法不可改;

(13)、那年,贝蒂娜26岁,已经结婚。歌德的妻子克莉斯蒂安娜49岁。

(14)、《论色彩学》(科学论文),1810年

(15)、歌德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晚期作品有《植物的螺旋形倾向》(1831),在这部作品中,歌德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

(16)、《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 (共济会悼词), 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

(17)、(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

(18)、歌德在14岁的时候,就曾经亲眼目睹了约瑟夫二世加冕的盛况,豪华的排场,隆重的仪式和多姿多彩的活动,无一不让少年的歌德心生赞叹。

(19)、一次歌德在魏玛的路上散步,忽然发现对面走来了对歌德的作品提出尖锐的批判的文学评论家,两个人在一条路上相遇了,两个人正好走到了面对面的位置上,这位评论家骄傲的说:“我从来不给愚蠢的人让路。”歌德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我与你正好相反。”歌德说着给这位评论让开了道路,这位评论家瞬间面红耳赤,尴尬不已。

(20)、歌德通过对一部中国三流小说的解读所发现的中国社会状况与其说是歌德对中国的理解,不如说是晚年歌德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状况。也正是基于对中国的感受,歌德进而预言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2、歌德是一个什么性子的人

(1)、实际上,克莉斯蒂安娜早就看贝蒂娜不顺眼了,顿时火冒三丈,反驳道:“首先,这位年轻的贵族太太,你结了婚、怀了孕,还胆敢与我丈夫调情?别以为我不知道。还有,你现在竟敢违拗他的意见,你究竟想干什么?一边当拥戴歌德的带头人,同时又反对歌德?”

(2)、《庄严的教团节日:“50年已经过去”》(对于授予参加共济会50周年荣誉证书的诗歌形式的谢辞),1820年

(3)、咱们中国讲话,得吃一堑长一智。歌德一届大文豪,当然也不可能老当傻子。他回答说:“我要出去也不会把你踩在脚下……因为你太狡猾了,我最好跟你‘好好相处’。”

(4)、清朝名教中人编写的《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是中国第一部知名于欧洲的长篇小说。

(5)、我生平最厌恶的事就是人事的倾轧,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本可以坦坦荡荡享受一切欢乐,却彼此板起面孔把人生难得的好时光都断送了。

(6)、《永恒的“一”多样的呈现着自身——歌德视域下的“一”与“多”》

(7)、和夏绿蒂分手之后,歌德和家乡的一个女子订婚了。这是一次发狂的罗曼史。歌德第一次做了一位出身上流的女性的爱情奴隶。“狂飙突进”运动席卷德国,歌德自然是热切的推手。他一面恋爱,一面写着激情的剧作和激进的文学评论,如果他不是这个不安分的歌德,如果他甘心顺着平滑的命运轨迹前行,他们会成为一对幸福的新人,然后在上层沙龙中度过无数美妙或乏味的夜晚,孩子相继出生,美丽的夫人会把时光消磨于购买无数鞋子和帽子,体贴的丈夫会在心满意足的生活中偷偷品尝一两次艳遇,这当然不是歌德想要的。他接受了魏玛公爵的邀请,正好借此再次逃离已经不再新鲜的爱情。

(8)、爱成就了歌德,助推了他的天才之喷薄。但我们不要忘了,歌德的一生也是辛劳的一生。老年歌德有一回向他的秘书艾克曼博士倾吐:“人们通常把我看成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途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75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的舒服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很清楚的说明。”(引自《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这番话是对他25岁时写下的那首《普罗米修士》的一个遥远的回应:

(9)、 “你若要为全体而欢喜,就必须在最小处见到全体。”对歌德而言,坐在一棵树下乘凉,而不知道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不去了解它需要什么样的生长环境;赞美蓝天白云,却不寻思天空的蓝色缘何而来,云朵的形成是什么原理,这都是不应该的。鸟兽虫鱼,皆有命名,天地万物,皆有其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大自然是细节构成的王国,所以歌德主张:“仔细观察自然是艺术的基础”。歌德一向贬低那些沉溺于主观情绪而忽略现实细节的诗人。

(10)、歌德在一首诗中,这样回忆道:“热烈的吻像梦幻般消失,一切欢乐也都像接吻一样。”

(11)、《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

(12)、陪伴歌德九年间,艾克曼初见偶像时感到的幸福持续不减。那么,艾克曼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歌德,值得他如此事无巨细地将其一言一行记录下来?

(13)、我们最需要的品质是‘耐心’:创造一个内在的安静,去聆听石头告诉你‘祂的故事’。我们要准备好我们的内在去聆听。在这其中,可以帮助我们的,一个简单但又困难的做法是“描述”,这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14)、直到他生命结束前的半年,82岁的他仍然在兴致勃勃地寻求新的素材,新的自我。在歌德的时代,正是“天才”之说流行的时代。康德明确肯定“天才”的存在:“在一切艺术之中占首位的是诗,诗的根源完全在于天才。”歌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一方面完全明白自己犹如缪斯的宠儿,注定会名垂青史,另一方面又不忘训导年轻人,天才的养成要依赖勤学苦练。在他的生命接近尾声之际,歌德对“天才”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他对艾克曼说:“事实上我们全都是些集体性人物,不管我们愿意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歌德身为巨人,庄严自持,又兼虚怀若谷,清醒自知。

(15)、就在这时,克莉斯蒂安娜突然飞起一掌,朝她的脸掴去。就在巴掌即将落下时,她忽然意识到不该打人,急忙缩手,但指尖仍在贝蒂娜的前额擦了一下,贝蒂娜的眼镜落地,碎成几片。

(16)、《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复印

(17)、《哀格蒙特》(悲剧),1775年开始创作,1788年复印

(18)、然而,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少数例外),都没有把一种思想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神话到天顶之上。唯在中国是例外。西方是一种包容的民主的社会。对政治思想会像学术那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都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神话的极致,这也有碍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原有的良好印象。

(19)、她没有语言或言语,但她创造了舌头和心灵,通过这些她能感觉,能说话。

(20)、他们一起出游,一起聚会,一起唱歌跳舞……就在前面提到过的皇帝加冕仪式,也是两个人手拉手一起去看的。在离别时,格蕾琴还亲吻了他的额头。

3、歌德是什么人物形象

(1)、一个人只要没有被房子枷锁套住,没有被婚姻枷锁套住,他还是可以在这样社会中自由飞翔的,一旦被房子、结婚枷锁套住了,成了房奴,或是正在成为房奴的路上,那么余生活着,几乎就被安排了,要每个月想办法还房贷,刚开始可能觉得一家人还个几千元房贷,没有什么事。

(2)、歌德追求的是“平衡”和“建设”。对于世界的好与坏,歌德主张不必为坏事伤心,而只去永远做好事。“因为关键不在于破坏而在于建设,建设才使人类享受纯真的幸福。”

(3)、《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

(4)、德国人其实也不自称“日耳曼人”他们自称德意志人,只不过英国人称呼德国人为“日耳曼人”,这也很奇怪,因为英国人自己也是日耳曼人的后裔。

(5)、领读中,王潮歌导演提到自己有过四次阅读《浮士德》书籍的经历。前三次阅读《浮士德》时,只能阅读几页,便读不下去了,直到第四次阅读的时候,才一鼓作气、从头到尾地读完。王潮歌导演提到,“看完了这本书时,手是抖的,看到放在床头的书的我就想绕着走,也不愿意回忆自己看这本书时的心境,那种给自己生理上带来那种巨大的刺激的感觉。

(6)、席勒和歌德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歌德喜欢运动,骑马、登山、滑冰,热爱大自然。席勒几乎不运动,很少待在户外。他年轻时自然精力充沛,但是由于总是过度劳累,一旦患病就很难康复。一个流传很广的轶事是:歌德到席勒书房里,闻到一股可怕的味道,原来是席勒把烂苹果塞到抽屉里,用发酵的气味来提神醒脑。歌德喜欢清新的空气,立刻打开窗户才没有被熏倒。席勒去世时歌德正好也患病在床,他没有参加席勒的葬礼,只是希望自己将来也要葬在席勒身旁。

(7)、主题是“人的内在与外面的世界”,好像打开了一扇门,“观察的过程,点燃了意识之光,人的内在与外面的世界在灵性层面上交织在一起,彼此滋养,共同演进”。下面节录的,是亚历山大老师在早晨的演讲中讲述:

(8)、魏玛共和国纪念歌德的钱币,发行于歌德去世一百周年之际。有意思的是,从币面上可以看到它价值三个帝国马克。硬币一般都是1马克、2马克或者5马克,这一特殊硬币对收藏者更有吸引力。

(9)、出版私人信件也就罢了,让歌德没想到的是,贝蒂娜竟然篡改了信的内容。她在信中写道,歌德深深地迷恋她。而且,她还更改了信的日期,使它们间隔不要过长。

(10)、看起来很纯真吧?接下来环环就给你说说她的故事,你就知道自己有多纯真了……

(11)、歌德最后岁月忠实记录,从这里看到人生可以有多宏阔

(12)、跟歌德、贝多芬这种大神传绯闻,出书,办沙龙,在留名这一点上,贝蒂娜的确成功了,她成了德国近代杰出的浪漫主义女作家。为了纪念她,她的肖像还被印在了德国5马克纸币上。↓↓

(13)、拿破仑在召见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年)时说:“你是一个人。”这句话含有一些潜在的形容词,他的意思是:你是一个全面的人、丰富的人、完善的人。歌德对此心领神会,而且也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

(14)、经典全译本,底本权威,完整再现百余年前原著面貌

(15)、完成一张以时间为顺序的作品列表很难,因为加工作品的时间段经常不明确,而首印的年份又和歌德的创作过程并不一致。以下的列表大致(可能并不准确)依照作品诞生的时间为序:

(16)、 一个人恰恰要注意跟那些和自己生性相反的人打交道,这样才能和他们相处,从而激发自己性格中一切不同的方面,并使之发展和提高,其结果是,不论遇到什么人,均能很好地应对了。

(17)、和女性的交往也成为歌德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年轻时最重要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一曲爱情悲歌。23岁时,他爱上已有婚约在身的夏绿蒂。夏绿蒂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未婚夫,使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以歌德的离去终了。这部作品流行一时,引发无数苦闷青年人的共鸣,连拿破仑的将军们在去埃及远征的船上都人手一册捧读。主人公的穿着也被时髦的青年模仿,很多在恋爱中不能自拔的读者选择维特式了断生命。

(18)、不喜欢看商业经管书,但是觉得有必要高效提升认知的你

(19)、从意大利回来之后,歌德对宫廷事务丧失了兴趣。他被公爵派去负责魏玛的剧院。利用职务之便,歌德鼓励席勒的戏剧创作。因此后世总是称颂歌德和席勒使戏剧成为崇高的艺术,奠定了德国古典主义黄金时代的基础。

(20)、《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

4、歌德是哪国人

(1)、被鸡汤洗脑得厌倦到死,想要学点有用干货到你

(2)、1953年生于德国慕尼黑,1-12年级在华德福学校学习。后在德国的德赛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及艺术史;其后在瑞士多纳追随著名人智学画家杰拉德·瓦格纳(GerardWagner)学习绘画。亚历山大目前是自由画家,并于近25年的时间里教授成人绘画、艺术史以及人智学。并已在德国做了多年的人智学和艺术课的主讲老师,2012年起,在中国教授人智学绘画彩绘墙艺术以及观察等课程。

(3)、我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念念不忘);我要享受现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4)、法兰克人的分裂,一部分人建立了弗兰德斯伯国,形成现在的荷兰人。

(5)、据消息指,2018年4月,中国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赠送马克思塑像,安放在其故乡德国特里尔,并准备大型的仪式。近三天就被当地人砸成碎片。听到这个消息,多少有些惊讶。毕竟是个伟人,马克思的故乡人为何干出如此不文明之举?

(6)、特别说明:10月01日开课前两周将不再退费,可以转让学习名额,请报名前三思而后行,具体请咨询姚老师。

(7)、但是德国灰蒙蒙的天空最终把他召唤回故土。将意大利的大量收藏品安置到他装修好的大房子里后,歌德恍然若失。他觉得孤独,心里很鄙夷同胞的粗俗和德国文化的落后。

(8)、后来,歌德终于下定决心留下来帮助公爵,或许是因为公爵的真诚,或许是因为城邦的秀丽,或许只是想证明自己的才华。

(9)、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里,贝蒂娜忽而赞美歌德,忽而又斥责他。

(10)、他化名到了意大利,只有他的贴身仆从知道他的去向,能将信件转给他。歌德在意大利的这段时光,后来成为一个象征,没有去过意大利镀金的人就不能算是有修养的绅士和淑女。

(11)、法兰克王国分裂后,法兰克人部落一部分和居住在高卢的罗马人混血,形成现在的法国人。

(12)、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著地去追忆往惜的不幸,会更多的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的多。

(13)、歌德后来成为了魏玛公国的首席国务大臣,他在此地待了11年。在此期间,他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也享受到了王公待遇和美好生活。但是他最终还是发现,自己更加向往诗一样的自由王国,于是在1786年的7月,他再一次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秘密潜逃。

(14)、歌德也在此期间,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他的视角也从欧洲到了全世界。新思潮、新技术的发展带给了他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15)、歌德终其一生都不曾遗忘这份“造塔”使命。他孜孜不倦地建构着自己,并把“造塔”的过程一一记录,以示世人。托马斯·曼曾言:“歌德是最完美意义上的教育家式的人。他一生中两部纪念碑般的作品《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是教育诗篇,是人的教育培养过程的展示。”相较于我们对莎士比亚生平的一无所知,歌德的全部作品都具有自传色彩。维特、浮士德、威廉·迈斯特个个都有他的分身和影子,而《歌德谈话录》《诗与真》以及浩瀚的书信札记让歌德的形象乃至他内心生活的种种都得以“复活”。

(16)、歌德说了一句让她不要拘束,她竟然坐到了歌德的膝上,双手环抱着他的脖子,然后睡着了……

(17)、歌德的一生是充满浓度和色彩的,即使是在当代德国人的心中仍然他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2005年德国电视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高居第七位。由此可见,将近200年的时光流逝,并没有冲散人们心中对这位伟大作家、伟大哲人的尊重和敬佩。

(18)、名、权、利,人类没有它就无法生存,可是它带来的错误竟跟它带来的真理一样多。

(19)、因此,歌德是这样一个兼具诗性和科学性的自然之子。他既能写出《荒原小玫瑰》这样清新伤感的少年爱情,《浪游者夜歌》这般返璞归真的生命感悟,也能写出研究植物起源与变形的著作《植物变形学》,他还著有《实验论》和《色彩学》,甚至还有一项重要发现,即证明了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有颚间骨。歌德对知识这种广采博纳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钻劲,也使他能胜任各种工作。在魏玛辅佐大公的生涯里,歌德先后担任的职位列出来有一大串:枢密顾问、矿物官、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建设部长、剧院监督。工作的繁琐沉重,自然夺去了歌德大量文学创作的时间,但也赐予了歌德一笔财富:务实谨慎,不虚妄,不浮泛。“你若要迈入无限,就只在有限中走向各方面。”

(20)、德国自己的历史得要从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以后才有,奥托一世一直到公元96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这是德国历史的开端,而此时中国已经到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了,所以德国是一个成型很晚的民族。

5、歌德是什么人格

(1)、歌德观察是带着同感的观察,发挥着同感,发挥着“好奇”、“感兴趣”、“想探究”的特质的观察。

(2)、拥有智慧,掌握了智慧,还要看个人如何去使用智慧。在我们这个年代,如果把智慧使用在生活上呢?如果去争取生活上的智慧呢?其实反观我们人类,为何活得那么累,从这当中,我们就应该能发挥出自己不同常人的智慧。

(3)、《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小说),1795年

(4)、假如更多地关注歌德的科学方法,即自然研究的基础,而不是单一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他的科学方法跟浪漫主义的自然哲学不同。

(5)、他的方法,是经验主义的(而非抽象推论的),跟实证论的经验主义不同,它并不把人当成外在的观察者,而是把人当成观察对象内部的,从属于观察对象的对象来对待。

(6)、《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复印

(7)、据钱钟书考证,在中国文字里第一次公开出现的关于歌德的记述,是在驻德公使李凤苞出版的《使德日记》中,提到了“德国学士巨擘”和“诗伯”果次(即歌德)及其小说《完舍》(即《少年维特之烦恼》)。但李凤苞对歌德的生平介绍,存在一些事实上的差错,更谈不上对这位德国“诗伯”有多少了解了。第一个真正懂得一点歌德的中国人是曾做过张之洞幕僚的辜鸿铭。他曾将不断进取的浮士德精神解释为中国的“自强不息”精神,并以此作为“中西一辙”的证据。

(8)、《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9)、如果智慧用在害人害己,偷鸡摸狗,算计,害人害己,违背道德底线,那么这样的智慧,就谈不上智慧,只能算狡诈,狡猾了。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歌德很勉励人的语录,更是道出了智慧的最后结论,让人受益匪浅!文字如下:

(10)、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自己是认为办得好的,就坚定地去办,这就是性格。

(11)、如今是一个多元思想的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本人并非像以那样只有顶礼膜拜,也受到来自各方面、各层次的批评。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从欧洲四次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的结果看,马克思仍高居榜首。

(12)、后来,歌德对自然科学发生了兴趣,又从事政务工作,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为了摆脱这种境地,他开始了旅行生活,结识了席勒后,他又升起了创作欲望。他曾以高度热情作画,描绘意大利风物,有千幅左右。其间完成了诗剧《托夸多•塔索》《浮士德》第二稿、《罗马哀歌》《那列狐》等。

(13)、令人思考的是,为什么马克思的原产地德国信仰马克思的并不多?甚至共产主义的苏联都放弃了,而有的却坚守不渝?实际上,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国情的选择。事实证明,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适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和土壤;而西方的国情和土壤并不适宜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14)、2:学费标准:4800元(含午餐两点,学习材料费用,旅游保险)

(15)、歌德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成就是其在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歌德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风景画画家。其实歌德早年的时候就对绘画非常的感兴趣,曾经一度想要做一名画家,这一兴趣维持了一生,歌德的一生创作出了2700多幅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风景画,还有一些是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和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16)、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

(17)、歌德当然首先是超凡脱俗的世界级诗人,他一生写下两千五百多首诗。无论何时何地,歌德总能即兴赋咏,信手拈来皆是“诗”。歌德在诗里吸饮纯洁生命的欢悦和痛苦,但他血液里除了奔腾荡漾的诗兴,也始终存在着一股力量,那就是对现实客观的注目。“诗既美又善,但它无法引导生命。谁若仅懂得文学,就对生活知之甚少。”这是歌德的文艺观,也是生活观。歌德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诗人和世俗生活并不相悖。尽管他承认,他真正的快乐来自“诗意的冥想与创作”,但我们知道歌德的“副业”不止一桩,且都是他主动的选择:他是殚精竭虑的宫廷枢密顾问,孜孜不倦的自然科学研究者,乐趣无穷的生活家和收藏家,以及,无可否认的:歌德也是一生恋爱无数的情圣。如果说浮士德代表着歌德形而上的一面,那么梅菲斯托就是他现实主义的另一面。歌德是极少数把灵魂与肉体、精神创造与世俗生活融合得极为高明的幸运者。

(18)、后来,这位姑娘把信件集结出书了,名叫《歌德与一个孩子的通信》。

(19)、上海复兴公园,一支老年腰鼓队在马克思、恩格斯雕塑下表演。

(20)、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所有她都说了;一切都是她的缺点,一切都是她的优点。

(1)、人变得真正低劣时,除了高兴别人的不幸外,已无其他乐趣可言。

(2)、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3)、到了意大利,他专心研究自然科学,并且从事各种绘画和文学创作。在意大利的这段时间里,他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乐园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