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红尘?精辟78条

时间:2024-07-05 20:05:48 说说

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呀

1、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呀网络用语

(1)、看破红尘,从佛家的角度来说,就是看透人世间的本质,再专业点讲就是见道,或者说是明心见性。有人认为,看破红尘就是出家,这是小乘的观点,大乘佛法是不二法门,即出世、入世是一样的,因此,不求出世,而是入世普度众生。

(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3)、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4)、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5)、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你暗恋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原来也爱着你。

(6)、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7)、风壑辗转日月追,谁闭尘关不得归。-《玄霄永劫》

(8)、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圆圆满满,心里干干净净,叫放下。

(9)、关于看破红尘,需要正确理解,世间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红尘是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快乐感去走人生的道路。

(10)、“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11)、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

(12)、「红楼梦」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很有意思,红楼梦里讲石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是一块石头,这就是一个话头了。)

(13)、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14)、比喻老眼昏花、模糊不清。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后比喻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15)、现代汉语中的看破红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看穿人世间的一切,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16)、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道“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17)、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18)、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19)、20岁的我们,唯一的资本只有那可怜的青春。

(20)、这几句话很厉害,字虽不多,但是,字字都是禅机。「红楼梦」看似是写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却是讲修行的,作者曹雪芹既便谈不上是明心见性,至少也是看破红尘并且深谙佛法的人。这几句就不解释了,大家参吧。

2、看破红尘?

(1)、所以,有些人总想看到佛菩萨,希望佛菩萨显灵,佛菩萨在哪里?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可能是佛菩萨,自己的妻子丈夫就可能是佛菩萨,骂自己害自己的那个人就可能是佛菩萨,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佛菩萨,须知,佛菩萨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以度之”。

(2)、看破红尘在俗语中是指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红尘”一词并不是佛学的名词,“看破红尘”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词汇。

(3)、关于看破红尘,需要正确理解,世间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红尘是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快乐感去走人生的道路。

(4)、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

(5)、perhaps,Ihaveneverlookedthroughtheearthlyy,thatdeepattachment,inthecenterofstage,swiththeircarriagesandtheir15th-centuryarchitectureandtheintellectualatmosphere.

(6)、或者看破红尘,游戏情场,成为女人恨恨的那种男人。他们可以很容易俘获女孩子的心,但是他们也会在黑的夜里流泪。心里有爱的时候,没有女孩;

(7)、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8)、或许,此生我未曾看破红尘,那些深深的依恋,在夜的舞台中央,飞舞水袖,轻舞霓裳,朝我遥遥招手。

(9)、五百年前结缘来,前生注定非今日。我叩首:若非今日是何日?

(10)、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1)、他不像是失去理智的白痴,也不像是看破红尘的消极主义者。

(1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释义:放下红尘就很好理解了,因为这些世俗生活、情根所给自己的伤害,让自己内心受折磨,所以自己就放下了,不再管这些名利和情情爱爱。

(14)、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5)、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

(16)、回味能使人走向成熟,能给人一种得意,一种自豪,多一份力量,能使人知足长乐。

(17)、(例子)新时代的青年不应有看破红尘的消极厌世态度。

(18)、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一个人不寂寞,爱上一个人才明白了寂寞的滋味。

(19)、一般以为,红尘一说,出自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佛教中提到红尘,是借用了文学家的词汇。实则不然,红尘之说恰恰是从宗教里来的。因为,佛教中就有六尘之说(眼尘,耳尘,鼻尘,舌尘,身尘,意尘),神秀诗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把障人见道的东西比喻成灰尘,就如同灰尘扬起而遮蔽了太阳一样。

(20)、无论是徒劳着忘记,还是徒劳着铭记,我们始终没办法想通,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3、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呀女生

(1)、西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2)、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3)、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别执着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4)、要想看破红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红尘。红尘是指世间而言。原意指繁华的都市。唐·杜牧「过华清宫」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尘就是尘土的意思。唐朝时的国都在西安,西安地处黄土高原,土质偏红,因此,人马走过的路面会扬起红色的尘土。

(5)、远离或逃避,麻木不仁,那是小乘路线,修到最高也就到达罗汉的境界。所以,我们常会看到有些人看破红尘,万缘放下,然后就出家了,虽然这在佛法上来讲不究竟,但是,也不要去笑人家,人家能迈出这一步,已经比普通人厉害很多了。因为,成了罗汉,就跳出了六道轮回,就可以到佛菩萨那里继续进修,再进步起来就很容易了。

(6)、“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7)、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8)、我们常认为看破红尘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想要了,不再眷恋世间,失去了感情,六根清净,所以一个人一旦看破红尘就会循道出家,而所有出家的人就是看破红尘的人。

(9)、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一个人不寂寞,爱上一个人才明白了寂寞的滋味。

(10)、平常对生死这关一定要看淡,对于世缘要看淡,决定不能留恋;能见所见,都不是真实,只要放下,即能脱离生死。

(11)、无论对什么人,做什么事,七八分即可,最后的两三分,留给想象。

(1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3)、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14)、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

(15)、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16)、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17)、当你终于放下过去,拥抱明天的时候,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在帮你。

(18)、Ihaveputoutapieceofgoodsyesterdaymidnight.Thatisthefirsttimetoputitout.TodaywhenIwenttoseeit,Ifoundthattheresnoone.

(19)、《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意思是离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20)、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4、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呢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描述了西度长安时,看到的人多、事多、钱多的豪华热闹的景象。

(4)、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

(5)、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而是中国文学的词汇。它原本用于形容飞扬的尘埃或繁华的生活景象。

(6)、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谁都可以从现在开始,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

(7)、执手看歌敲金钗,笑语落珠明眸睐。-《菱纱翩翩》

(8)、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9)、所有你感觉可以带给你痛苦的回忆,现在回想起来都会带给你微笑。

(10)、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11)、细读《红楼梦》、《金瓶梅》、《灯草和尚》、《骆驼祥子》,隐约都在讲这四个字。

(12)、一泓清波万泓血,伤心曲调伤心人,断琴示剑再回顾,乱离颠沛总纷纷

(13)、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14)、我从不担心我努力了不优秀,只担心优秀的人都比我更努力。

(15)、无论是徒劳着忘记,还是徒劳着铭记,我们始终没办法想通,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16)、人活得怎样,是不是幸福,这样的问题都只是冷暖自知

(17)、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8)、(出自)南宋石孝友《满庭芳·寄别》:争知道,尘缘未了,无计与盘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