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生平事迹精辟80条

时间:2024-06-25 12:04:46 说说

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1、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100字

(1)、还有那个名叫玛尔法的农妇,她的丈夫因为偷砍了两株小树被关进监牢,她就只能去讨饭,还要养活生病的婆婆和三个孩子。他们过着猪狗一样的肮脏生活,他们的住屋眼看就要坍塌,但是又有谁来为他们着想?

(2)、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3)、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4)、(47)参见《基督教文化评论·第九辑·作为新生命观的信仰》,陈建洪,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5)、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6)、男主人公聂赫留多夫可以说是作者自己一生痛苦自省的化身。

(7)、“于是他的心里充满了一种好久没有感受到的欢乐,仿佛经历了长期的疲劳和痛苦以后忽然获得了安宁和自由一样。”

(8)、他,就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9)、《活尸》(1911)写一个觉醒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私冷酷和他们的合法婚姻的虚伪性。

(10)、列夫·托尔斯泰性格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一个贵族与平民的共同属性,因而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十分复杂的个人性格特征。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有着博爱精神的人,在很多的小说和著作之中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

(11)、对此,别尔嘉耶夫敏锐地指出,“托尔斯泰宣扬的拯救接近于佛教”因为这种拯救靠个人的猛醒、忏悔和改过自新的行动,是自救式而非他救式。这种自我完善并不能消泯一个人犯下的罪,但因为在自己曾经的罪迹面前有了觉悟,对尘世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在从兽性的人走向精神的人的路途中,一个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即得到精神上的复活或者说是新生。由此可见,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学说是帮助现世的人们寻找上帝、建立人间天国的一种途径。

(12)、聂赫留多夫来回走得有点累了。脑子也想得有点累了,他就在靠近灯的一张沙发上坐下来,随手翻开英国人送给他留作纪念的福音书,那是他刚才清理口袋里的东西时丢在桌上的。

(13)、这是教会早就告诉给人们的。那些愚信的教徒不会对此产生任何怀疑,因为怀疑是撒旦的把戏,需要抵抗的;那些并不相信这种“质变”的教徒,却宁愿表现出精神上的倦怠,而不肯表露出姿态上的懈怠,因为对仪式的不尊重意味着对教会的不敬。可托尔斯泰既做不到盲目地愚信,也做不到心口不一地敷衍,他是一个不肯在“大问题”上说谎的人。当他自觉凭借理性的力量,透过仪式的庄严和神圣看穿其中所隐匿的空洞、虚假、无意义甚至残忍时,他便开始用严厉的怒斥来揭露教会的虚伪及其存在的无意义了:

(14)、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声称自己信仰耶稣的教诲,特别是深受山上宝训的影响,以及有关非暴力和和平主义的教条。

(15)、1910年11月10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自己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在途中患肺炎,最后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里。

(16)、而对于为什么封禁此书,坊间猜测这是因为这本书触及到了当时沙皇俄国封建势力,对于当时时政颇有讽刺和不满,引起了上层人的警觉。但是你仔细往下推敲,却发现事情也许没那么简单。

(17)、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用辛辣、犀利的笔触对沙皇俄国是非颠倒的司法制度、黑暗腐朽的官僚机构,以及虚伪欺骗的教会组织都进行了尖锐透彻的揭露。

(18)、而如果我们将这一规律比照在俄国革命身上,就能很清楚看到当时俄国矛盾而又非常纠结的一面。

(19)、这种爱不同于聂赫留多夫的肉欲之爱,而是一种纯洁的“柏拉图之爱”。

(20)、一位形体枯槁、头须花白的老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地独自坐在一列火车上。

2、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生平事迹

(1)、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别人包括司祭们从小便心安理得地接受的一切,无论如何不能跟随周围的人包括神职长官和俗世长官去信奉他们所谓的神,他毫不客气地用嘲讽的口吻描述他眼中的礼拜仪式:

(2)、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3)、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

(4)、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随机选择一位读者赠送《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一本,包邮到家哦。留言截止日期:2022年4月22日。获奖名单将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公布。

(5)、尼古拉二世竭力发展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但是经济发展初期所带来的贫富社会分化和阶层对立又让很多问题凸显,而托尔斯泰则紧紧抓住这一点不放,在他笔下,资产阶级的崛起可能没有什么,但是这一对立和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可能回带来巨大隐患。

(6)、也就是说,上帝即爱。因为心中有上帝,一个人才会感觉到爱的本质——不能不爱,一个人才会因为爱上帝而爱他人;而那种从爱自己出发,然后扩展为爱一切的行为使得爱仅仅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规则,缺乏真实的内容和力量。因而,“当人失掉了上帝及爱,人便不能爱所有人和所有物。失掉这个基础,将使得人之爱堕落成为利益性和回报式的感情施舍。”(52)

(7)、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8)、人不必依靠任何外在的力量——教会的神秘条约或者代人受过的基督而获得拯救,不必,人只需依靠自己的力量便能直接与上帝沟通并接近圆满和完善,只要“人们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努力摆脱世俗影响,成为上帝和天意的仆人,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力去完成解脱,听命于上帝。一旦人理解了《福音书》上的真理,他就可以和上帝自由沟通,无求于任何人。”(46)因为,上帝是人的一部分。

(9)、另一个大人物查尔斯基伯爵,他丰衣美食,养尊处优,而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俄罗斯帝国乃至全世界会造成极大的好处还是极大的坏处,他是根本不放在心上的”。

(10)、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

(11)、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12)、赫尔岑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二十几岁时他因呼吁革命而被判流放,后又被迫成为流亡者。然而,即便远离祖国,他的斗争依然在继续。在流亡期间,他完成自传《往事与随想》,用忠于事实又具有艺术概括力的文字,记录下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心灵的成长之路,又把个人放置进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以个人映射历史,让本书成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政治与生活的编年史。这部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巴金便是其中之他因对《往事与随想》的热爱,决心翻译此书,以学习,以致敬。 

(13)、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14)、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5)、也因此让本来就虽爱他却不理解他的妻子对他成见更深,两人的感情裂痕一天天加大。

(16)、善于算计钱财的瓦西里·安德烈伊奇就经历了一个从动物性生命向神性生命靠近的过程。多少年来,他沉迷在尘世的欲念之中,为了攒钱随意欺骗雇工,时时刻刻为自己赚钱的才能与本领而自豪,如何使财富日益增多是他思考的唯一问题。

(17)、事实上,如果“复活“以后的聂赫留多夫,只是一个奉行“爱己、爱人、互爱”的托尔斯泰抽象泛爱论的人,那么生活在他那个新旧矛盾十分激烈的时代,他最终仍是不可能找到他梦寐以求的”完美的人生”。

(18)、“事情十分清楚,人民的全部灾难,或者至少是人民灾难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在他们的手里,却在那些利用土地所有权,依靠人民的劳动生活活着的人们的手里。”

(19)、当时风华正茂、向往真挚爱情的我,最喜欢《安娜.卡列尼娜》。

(20)、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3、《托尔斯泰》

(1)、(1)据传说,1307年,在瑞士中部的格琉特利草原上,乌里州、施维茨州和下瓦尔登州的代表一起宣誓,要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到底,史称“永久同盟”。它奠定了瑞士国家独立的基础。赫尔岑用这传说的宣誓比拟他与奥加辽夫在莫斯科麻雀山上的宣誓。

(2)、 对于这样的结局,绝大部分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匪夷所思,难以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狗尾续貂”式的结果,完全不合乎前面“清醒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也不合乎情节发展的情理。

(3)、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4)、基于此,托尔斯泰拒绝遵循教会为他提供的一切教义、规则和仪式,他指出所有关于神迹的传说都是无稽之谈和自欺欺人的骗术,只有与我们自身对真正的生命和幸福的渴望相关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也就是说,信仰上帝,不是因为上帝是站在彼岸,等待着将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神和末日审判的裁决者,而是因为“上帝就是生命”他活在此世,活在信仰者的心中。人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中介,可以找到与上帝沟通的方式,从而找到上帝,找到生命的意义。

(5)、在东正教中,圣事的活动有其神秘主义特征,即信徒通过神秘的圣事活动(神秘的宗教礼仪),通过对上帝、基督的信仰和修炼身心,可以去追求天国的永恒快乐或换取来世的终身幸福。神学家认为,祭坛上的饼和酒在祝圣后,已发生质的变化,变成耶稣真正的、能给予生命的体和血。如果领受者吃和喝了经过祝圣的饼和酒,他也就分享了主耶稣的生命。(37)也就是说,普通的面包和酒,一旦经过圣事活动,它们就将成为上帝的实实在在的而非象征性的肉与血。

(6)、他的神情越来越悲伤,越来越绝望,禁不住老泪纵横。

(7)、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博爱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8)、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9)、这与上文提到的索妮娅、瓦伦加们所倾心施行的自我奉献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她们自以为向神性的靠近,只不过是以他人——教会或某种主义的规则为标准进行的“仪式化”的牺牲,是出于有意识的“应该”,而不是出于无意识的“情愿”。这也是为什么,托尔斯泰总用嘲讽、刻薄的口吻描述卡列宁的宽容、忍耐和他试图牺牲自己在社交界的尊严来拯救安娜灵魂所做的努力的原因。

(10)、(44)《天国在你们心中》,李正荣 王佳平译,许贤绪校,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61页

(11)、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2)、实际上,托尔斯泰提出的“道德自我完善”学说,并不是为每个堕落者寻找开脱罪恶的借口,他只是在透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之时,像聂赫留朵夫一样明白了“……像所有的人那样,(自己)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49) 

(13)、现在走近中年的我,既经历了社会的时代变迁,也承受了人生的莫测变幻,不论是性格和思想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14)、为什么这些对俄国恨之入骨的文艺家,却在他们认为腐朽的俄国身上,开出了繁盛的文艺花朵?

(15)、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16)、《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最初表现。

(17)、这位伟大的世界文豪最后的凄惨结局,也不言而喻地证明了他自己这种”泛爱论“的不现实性。

(18)、其主要内容是主张不以暴力来和恶人恶事对抗;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提倡全人类普遍的相互的爱。

(19)、在场的人,从司祭、典狱长到玛丝洛娃,谁也没有想到,司祭声嘶力竭地反复叨念和用种种古怪字眼颂扬的耶稣本人,恰好禁止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他不仅禁止这种毫无意义的饶舌和以师尊自居的司祭使用面包和酒所作的亵渎法术,而且斩钉截铁地禁止一些人把另一些人称为师尊,禁止在教堂里祈祷,并叮嘱各人单独祈祷。他甚至禁止人们修建教堂,说要毁坏教堂,还说人们不应该在教堂里祈祷,而应该在心灵里和真理中祈祷。主要是他不但禁止对人进行审判,监禁,折磨,侮辱和惩罚,像这里所做的那样,而且根本上对人使用任何暴力,并说他是来释放一切囚犯,使他们获得自由的。

(20)、俄国的教会是为反动政府服务的,是沙皇统治人民和麻醉群众的政治工具。它当然也是托尔斯泰批判和揭露的对象。

4、托尔斯泰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1)、在1889年至1899年间,他共耗10年,先后六易其稿写了不朽的作品《复活》。

(2)、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3)、(55)《克鲁采奏鸣曲·东家与雇工》,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外文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11997年版,第517页

(4)、刘文飞苏玲:留苏文学散记三则,《苏联文学联刊》1991年第3期;

(5)、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6)、法国革命者的革命是失败的,因为他没有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期望中的安定、繁荣局面,相反,局势比之以往要更加糟糕,而托克维尔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正是想要探讨革命和制度之间的关系,所以他说自己的这本书是“大革命的研究”。

(7)、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8)、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和工作的年代基本上属于19世纪后半期,这是人类思维发展中一个变化剧烈的时代,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种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特点,使得托尔斯泰这位思想家在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上带有许多过渡性和不稳定性。

(9)、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0)、美国没有沙皇,也没有封建势力,为什么也要封禁呢?

(11)、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品方: 涵芬楼文化译者: 王志耕 / 李莉 / 杜文娟出版年: 2020-4

(12)、我的写作进展极慢......有些往事需要经历相当久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观念一一一种无可奈何、令人伤感,但又能获得谅解的观念。不经过这一步,写成的东西可能是真诚的,但不可能是真实的!

(13)、作品的名称和主题都是“复活”,而聂赫留多夫最终所达到的复活境界,并不让人觉得是一种新生命的开始,或者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光明未来的展现。

(14)、他拒绝教会,是因为他凭借理性(他从欧洲人那里学到的理性精神)发现,教会和神的代言人们并不是希望通过神圣的仪式来引导人们走近神,而只是通过仪式的神秘来表明信仰是必要的,信仰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证明其存在的意义。那种精神上的信仰在此已蜕变为一场仪式所需要的锦缎的法衣、艰涩难懂的祷词、包金的十字架和洪亮的布道声等等。此外,更令他憎恶的是,用庄严的声音和姿态来传播福音书的人却恰恰不理解福音书的内涵,神的代言人们“以基督的名义所做的一切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35) 

(15)、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激变,完全站到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了。在生活中他不仅吃粗饭,穿布衣,亲自带着农具下地和农民们一起劳作,还打算放弃自己的贵族头衔和所有的财产,再也不过那种让他感到罪恶和耻辱的梦魇般岁月。

(16)、后来人们总结托尔维尔的革命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托克维尔定律”,他指出大变革到来之际,并不是发生在一个国家统治最衰落、最腐朽的时期,而是发生在变革之际、发生在往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当实际的政权统治者和后来政权利益享用者之间出现断裂之际,社会阶层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由此促进社会变革。

(17)、这份来自于灵魂对灵魂吸引的爱,才是让马斯洛娃人性“复活”的真正原因,最终马斯洛娃嫁给了他,没有接受聂赫留多夫赎罪式的爱。

(18)、当时封禁这本书的,可不止沙皇俄国,远在西边的美国也禁止民众邮购刊载这本小说的报纸,甚至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西奥多 罗斯福看过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本书后,认为托尔斯泰是一位变态人士。

(19)、托尔斯泰的这种矛盾思想不仅反映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也呈现在他的实际生活中。

(20)、托尔斯泰认为,要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人要依靠理性的光明,看清幸福的真与伪,从而明白追求动物性躯体的幸福是对人生命的完全否定,是一种欺骗性的幸福,它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而真正的幸福之花盛开在向神性靠近的路途中,贯穿于此路之上的活动就是爱。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人需要依靠理性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