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1段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时间:2023-11-03 12:14:21 口号

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1、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2、《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7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_________________”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

5、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

6、(47)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7、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8、荀子所阐发的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方法、态度,归纳而言,下述两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9、(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0、(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12、(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4、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15、荀子《劝学》中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16、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17、(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8、(6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9、(74)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2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才能获得成功。

22、第承认人的个性可以改变,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说教,强调后天的学习和个人主观努力对个性的改造作用。旬子认为“君子生非异也”,禀性相同,人的才智品行的差异,是“教使之然也”,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23、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24、《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6、第二段:五个事物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说明人通过学习也可以“知明而无过”。

27、(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8、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29、《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0、(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1、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32、《劝学》中,“用心躁也”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于蛇、鳝的洞穴的原因。

33、(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4、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的直木为例,说明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状态的句子是“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35、(29)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吾尝跂而望矣)

36、(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7、《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

38、第三部分(从“物类之起”到结尾),揭示内因的决定作用,论述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矛盾论》)客观条件和环境固然重要,但在同样的外在条件下,关键还在于人的主观态度。他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从因果的相互关系,指出主观的思想意识对言行的决定作用,这是一种具有唯物辩证法因素的因果论观点。接着作者就用许多“因”决定“果”的比喻,论证这一观点,有物质变化的原因分析,有立身处世的经验教训,有物各从其类的申论,也有祸福自招的说教,最后由此得出“君子慎其所立”的结论。

39、《荀子》一书是华夏论文鼻祖,华夏辞赋鼻祖,教材只是节选几句话而已。

40、比如,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大家经常忽略的点。《劝学》一开头就是“君子曰”,为什么不像庄子《秋水》篇中称庄子,《孟子》中称孟子,《墨子》中称墨子?“君子曰”有什么独特的意味?

4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白话文: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44、(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5、《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7、《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8、《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9、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50、(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学不可以已)

51、第肯定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人必须接触外界事物才能有所认识,荀子特别注重实际学习,强调善于利用外界客观条件,讲究认真求实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内因与外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他基本上阐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这些都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52、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53、关于这些问题,您有什么想法?欢迎参与今晚(周四)七点半王涛语文教研团队的系列教研活动——“荀子《劝学》文本的多维解读”座谈会。期待您的到来!

54、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55、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56、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8、(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9、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

60、(46)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作了补充。(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61、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2、荀子在《劝学》中用“金就砺则利”来强调君子要自我砥砺保持锐气,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

63、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64、荀子把人以“儒”分两大类,一类是读书人,分为:圣人,大儒,小儒,雅儒,瞀儒,偷儒,贱儒,人臣,君子,士,法士,散儒,陋儒,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勇者,腐儒,俗儒,俗人,小人。另一类众人众庶不算“儒”,非读书人。

65、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则)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6、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67、(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8、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6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0、最后一段分三层:“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为第一层,强调积累;“骐骥一跃.....金石可镂”为第二层,强调坚持;后面是第三层,强调专一。扩展资料《劝学》主旨:

71、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2、《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3、    欢迎关注、转载、转发。我们是知识的搬运工,重在分享,所载仅供学习参考。

74、(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5、《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6、(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7、《劝学》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篇目,可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越是熟悉的事物,我们越容易忽视它。《劝学》一篇中可能隐藏着许多被我们忽略的内涵与思想。

78、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7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80、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1、荀子在《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2、荀子在《劝学》中认为,“ ____________ ”也不足十步远,“____________ ”的“不舍之功”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83、(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5、《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6、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87、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多多益善,总会改品德素养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8、《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

89、《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0、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白话文:“君子生非现象,(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