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作品系列精辟133条

时间:2024-07-15 21:08:25 口号

博尔赫斯作品

1、博尔赫斯作品原文

(1)、不管怎样,《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2)、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在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虽然短,但并不妨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叙述的才能。

(3)、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4)、Iofferyoutheloyaltyofamanwhohasneverbeenloyal.

(5)、腾讯文化:你认为博尔赫斯写作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他对世界文学有何贡献?

(6)、卡夫卡的长篇都是没有写完的,但没有写完可能恰恰是卡夫卡的长篇所应有的结局,因为现代人的荒诞生活同样是未完成的,还在向未来延伸。

(7)、我不会止步,踏出的每一步都不会后悔,所以,我下令,只有你不能背叛我,不能离开我左右,绝对不能!

(8)、脑海里正搜寻着似乎“听”到的关于博尔赫斯的这个人。

(9)、儿玉:博尔赫斯的一位后辈作家是我们的朋友,当时他看到这些照片建议说,为何不将这些照片出版?可以给照片写一些文字。博尔赫斯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所以就有了《地图册》。《地图册》摘取了文字内容,于是我们就安排了照片展,在世界不同城市巡回展览。是否会去别的地方巡回展览现在还说不准,下一站也许会去北京。

(10)、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之中创作出了⼤量的作品,这些作品⼀诗歌、散⽂和⼩说为主,博尔赫斯的散⽂读起来像⼩说;他的⼩说是诗;他的诗歌⼜往往使⼈觉得像散⽂。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博尔赫斯的作品被⼴泛的介绍到欧美等国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常⼤的。

(11)、我不应该写那么多书。很抱歉我写了五六十本书,然而我发现那所有的书都包含在我的第一本书中。那是一本黯淡的书,写了很久了,名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出版于1923年。那是一本诗集,而我发现我的大部分小说都包含在其中,只不过它们是潜伏在那里。

(12)、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译家。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等。

(13)、Iofferyouleanstreets,desperatesunsets,themoonofthejaggedsuburbs.

(14)、博尔赫斯的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15)、文学不能给你生气,但可以给你疗伤,文学让人内心更柔软有弹性,吃得起亏,容得下苦。因为所有文学作品都在讲一个故事人生是苦的

(16)、博尔赫斯的父母属于阿根廷的反对派,他的祖父辈是这个国家颇受尊敬的将军。青年时期的博尔赫斯软弱避世,无法抵御外在的欺侮,也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剑经常出现在他布满鲜血的家族史里,最终,博尔赫斯以笔作剑,以此来保护自己。晚年,他搜罗自己所有早期著作,予以焚毁。

(17)、在我研究的早期,我就发现了一篇故事中的一些成分很可能可以帮助我把表面上看起来不连贯的博尔赫斯的一生给连接起来。我开始怀疑,他坚持要对自己年轻时的作品加以修改或干脆销毁掉可能不是因为他对自己早期作品感到厌恶,而是因为他想掩盖住一些给他带来某种痛苦的事实。后来我搜集到了一些材料并从中发现他确实在自己二十多岁时经历了一次很不愉快的经历,甚至还因此想到过自杀,这几乎就毁掉了一位作家。博尔赫斯从来都没有直接地谈论过这段经历,但是事实表明这段经历在他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那次创伤他才停止写诗的,也正是因为那次经历他才发现了一种最后让他成名的写作。在博尔赫斯的著名短篇小说中,有一篇名为《小径分叉的花园》,故事中的一位人物问另一位说,“设一个谜底是‘棋’的谜语时,谜面惟一不准用的字是什么?”另一个人回答说,“‘棋’字。”同样,博尔赫斯从来都没有明确说出来的一个主题,不断地萦绕出现在他中年时期的作品中,并且以符号、象征和母题的形式出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只有到他终于找到了爱情之后他才把过去的阴魂驱赶走,实现了一种宁静感,或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陪伴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二十年。

(18)、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扩展资料: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19)、在展览的开幕仪式上,博尔赫斯的遗孀玛丽亚·儿玉女士满怀感情地谈到了丈夫和这本《地图册》对自己的意义,她说:

(20)、新京报:为何《地图册》只摘取了文字出版?是否有可能借此展览,出版图文并茂的版本?这样也许可以给读者更完整、更多层次的阅读体验。

2、博尔赫斯作品系列

(1)、只是不想再一次看到那个样子,我可没有一次又一次去冒犯死者的兴趣。

(2)、博尔赫斯明确的哲学观点让评论家们觉得他的写作属于一种理想的、没有时间界限的空间,也就是一种文学乌托邦,而他在成名前的失明更加强了这一观点,因为他的失明让他有了一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吟游盲诗人的感觉,可以触摸到世界文学的每个角落,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正在消亡的传统所拥有的永恒形式。这种永恒性又在他作品年代的模糊性中得到了加强。他习惯在自己作品重版的时候加上一些后来新创作的文本,当然这些文本也是多年以前在第一版之后创作的。他也一直都在修改自己年轻时写的诗作,去掉里面的一些地方色彩的东西,甚至还在后来的选集中去掉了好些诗篇。拿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三本散文集来说吧,他坚持要把它们全都删掉,并坚称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决不允许再版,声称他已经尽力把所有已出版的那些书都买回来并全都烧掉了。

(3)、后来再见到他,是我在中学的时候,我差点把他撞倒。我连连道歉,对不起,我没有看见你,我小的时候听过你的讲座。他问我,你工作了吗?我说,没有,我在读中学。他说,你想学古英语吗?我问,莎士比亚?他说,不是,更古老一点,六七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我说,那太难了,我学不会。他说,不是,不是,我是想问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学,我也不会。我说,那好啊。

(4)、一个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的敌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的另外时刻的敌人,但是不能成为一国之敌,不能与萤火虫、花园、流水、风儿为敌。----《小径分岔的花园》

(5)、腾讯文化:在博尔赫斯去世后的30年里,你一直参与博尔赫斯作品的出版。你如何评价博尔赫斯去世前后的影响力变化?

(6)、我不希望这种比较被看作是颓废主义或者虚无主义,也无意于倡导疏忽与轻率,更不相信与庸俗的神秘魅力。我认为,有意识地取消几方面的风格嗜好(易使人走神的比喻、韵律、惊叹和夸张)能使我们更好地体味内容对作家的制约,而这就是一切。一句粗糙的语句和过分的精雕细琢一样,都无益于纯粹的文学。至于简洁,则无疑和书法或者正字法或者标点符号一样重要:最初的修辞规则和歌赋韵律事实上我们已经永远不可能知道。今天的文学经常出错的是过分强调语势。结论性的语言,炫示性的预言,天使式或者超人式的语言(唯从不、永远、安全、完美、完美无缺)来自于所有作家的商业化习惯。他们不知道多说一句和没有把话说全都是缺乏专业素质的表现。同样,一切泛泛之词和无谓的激情都会被读者看作是语言贫乏。作者的不当与疏忽会导致语言贬值,就像法文所经历的那样:Jesuisnavré变成了“我不去和你喝茶”。Ammier降到了“喜欢”。法语的夸张习惯充塞了它的文学:就连保罗·瓦莱里这样一位充满睿智的英雄,也拣起了拉方丹那易忘的和被忘的语句并盛赞它们(以攻击别人)是:“世上最美的诗句。”

(7)、新京报:博尔赫斯很喜爱口头文学,他的不少作品采用了口头讲述的方式,后来才结集成册,这种偏爱成就了一系列令人百读不厌的非虚构作品,在作家中并不常见。他的这类作品非常流畅,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融合堪称完美,他平时讲话时是否就以这样的方式娓娓道来,还是说只有口述作品时才会采用?

(8)、儿玉:博尔赫斯喜欢用英语写就的作品,也偏爱英国作者的写作。前面也提到过,他继承了祖母的书籍,其中很多是英文的,有关不同国家的哲学、宗教等等。他视盎格鲁·撒克逊文学高于一切,因为古老是一切的源头。

(9)、在黑暗中奔跑,没有任何痛苦,我的灵魂一直在黑暗中奔跑,一直。

(10)、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时,我与理查德·伯金有过很多次愉快的交谈。事实上是自我坦白,坦白的程度更甚于那些我在孤独中怀着过度的忧虑和戒备写下的文字。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连我自己对我真正的生活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11)、阿尔贝托·迪亚兹:博尔赫斯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他用精湛的语言技巧融合了激情和思辨,把纷繁的事情提炼到极简,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自然方式表述出来。

(12)、我给你我写的书中所能包含的一切悟力、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气概或幽默。

(13)、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

(14)、重新编订版,在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基础上修订,注重系统性及其自身的版本价值,保留了文集本身的系统性、趣味性。套装收录小说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晚饭花集》《邂逅集》;散文集:《塔上随笔》《蒲桥集》《逝水》《晚翠文谈》《旅食集》《独坐小品》。

(15)、这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

(16)、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17)、20世纪的西班牙语文学中,除了博尔赫斯,还有谁能写出如迷宫那般复杂的作品?

(18)、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小径分岔的花园》

(19)、“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

(20)、不必说,文学各种各样的创造和细微之处不能简单地都归结为传记,但是一位作家一生的经历是他作品的苗床,而且我要说的是,从这个传记性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更丰满、更人性化的多层面的博尔赫斯,而不只是一个患了贫血症的藏书家。博尔赫斯是一位受到内心冲突严重影响的人,他远不是脱离自己生活的年代的另一个世界的人,而是一位有着很强历史感的人。他是一名阿根廷人这一事实就很能说明问题。据博尔赫斯所说,阿根廷之所以能产生是源于一种可以创造出一个民族的信念,因而他的整个一生都在梦想着建造起一个祖国。但是尽管他出生在阿根廷的黄金年代——那个时候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之可是他却目睹了这个国家衰退、进而分裂混乱的过程。博尔赫斯对国家命运的担心一直贯穿着他寻求个人命运的全过程,而他的成就就在于他让读者们在那样的困境中认出了他们自己——他把自己作为一名阿根廷人的焦虑转变成了一种世界普遍意义上的一种情况,因为在他那才华横溢、浅显易懂又很有力的文字中,他想象着自我的消解,并含沙射影地表现出这一消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恐惧。

3、博尔赫斯作品年表

(1)、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2)、深入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会发现,它背后那个从世界文学和哲学中广泛摄取养分的人,同时有着否认自身见多识广的谦逊品格。这是一次相当私人的馈飨。通过这些访谈,博尔赫斯似乎在告诉我们,访谈本身就是一个自知的时刻,一个悬停在时间长河中的时刻。--《纽约时报》

(3)、是棋子就要像棋子般遵从上司的命令,这是明哲保身和成功的秘诀。

(4)、空间能伸能缩,时间也能伸能缩。大爆炸代表着空间的创生,同样,也代表着时间的创生。空间和时间都不能存在于奇点之前。简单地讲就是,时间本身也是从大爆炸之时起始的。

(5)、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老虎的金黄》,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等。

(6)、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同厌倦滑落一道斜坡的虔诚,年轻的夜晚像你屋顶上的一片翅膀。

(7)、我想一个作家始终被他写出的东西改变着。所以他开头写下的东西也许并不合他的心愿。但倘若他继续写下去,他将发现他总是想起那些东西。

(8)、《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的是主人公余准是一个中国人,当时在一战期间他是德国派往英国的间谍,自己的同伴被逮捕,而自己也因此被追杀。主人公为了能够将情报传达给自己的上司,最终还杀死了汉学家。而小说也是围绕着他被逮捕之后,在监狱里面的供词作为故事的展述形式,相当精彩。虽然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自己被追杀,但是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他和汉学博士对于时空观念的探讨而展开的。因此让人觉得非常神奇。

(9)、mymother’sgrandfather-justtwentyfour-headingachargeofthreehundredmeninPerú,nowghostsonvanishedhorses.Iofferyouwhateverinsightmybooksmayhold.whatevermanlinessorhumourmylife.

(10)、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博尔赫斯所钟爱的卡夫卡的小说其实就近似于无始无终的小说。

(11)、本文转载自九久读书人,内容摘选自《博尔赫斯大传》

(12)、我从小就接受了那些丑陋的东西,世界上本来就有许多格格不入的事物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相互接受。

(13)、1985年我们认识时,他是一个声音沙哑、脊背弯曲的老者。他的卧室里只有一个书架和一张简单的单人床,书架上没有一本自己的书。在他房间里,唯一的装饰品是一只挂在墙上的瓷老虎。

(14)、风格的这种虚荣在另一种虚荣——完美中得以扩张。没有一个诗人,即使是最偶然的和蹩脚的,也不会没有一两首完美的十四行诗作为获得时尚和岁月风尘尊敬的永恒的小小纪念碑。通常,它们是没有一句废话的十四行诗,然而整首诗又全是废话。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毫无用处的废物。福楼拜曾经就这种不朽的谎言(见希尔·托马斯·布朗的《死灰瓮》)作过如下提示:修改(严格意义上的修改)作品必需用心去做,一如海洋女神忒提斯用仙水洗涤阿喀琉斯,使它不可移易、不可摧毁《书信》,第二卷第199页)。论点是十分明确的,只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经验能证明它。(我缺乏忒提斯的神力:这种可怕的联想不是论据,而是强调语势。)完美的作品,一个字都不能动,动了就会影响全局的完美作品,其实也是最不牢靠的作品。语言的变更消除着文学背后及字里行间的意味。“完美”的作品恰恰是那些意味丰富的作品,所以它们尤易被磨损。相反,那些渴望成为永恒的作品,往往更能穿越牵强附会、心不在焉、错读误读的火焰,因为并未将心灵的赌注全都下在“定稿”上。不须对贡戈拉的作品作任何改动(贡戈拉的捍卫者们如是说),这使得塞万提斯有机会后发制人:战胜了前者的译者,而使自己幸存于最糟的译文。从未读过西班牙文的海涅,竟对塞万提斯作出了永恒的赞美。吉诃德在德国、在斯堪的纳维亚、在印度斯坦的幽灵,都胜于风格大师们的急切的文学技巧。

(15)、小说集 :《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虚构集》《布罗迪报告》《沙之书》《梦之书》《阿莱夫》《杜撰集》《莎士比亚的记忆》短篇小说 :《巴别图书馆》《环形废墟》诗歌序言集:《深沉的玫瑰》诗歌散文集:《阿德罗格》《影子的颂歌》

(16)、--博尔赫斯《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

(17)、现代诗/博尔赫斯                    网络配图

(18)、新京报:作为博尔赫斯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可否谈谈你是如何保护和发扬博尔赫斯的文化遗产?能否介绍一下博尔赫斯基金会的工作情况?博尔赫斯有一些作品在他去世后被发掘出来,是否会陆续出版?

(19)、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博尔赫斯的生活停止了;接下来将只有文学与他为伴:对词语的关心,无止境地尝试留住、而不是背叛种种情感,对一种如此独特的往昔的情感。

(20)、AWriterIsWaitingForHisOwnWork

4、博尔赫斯作品在线阅读

(1)、赵松,作家,文学评论家,著有《积木书》《抚顺故事集》《空隙》《最好的旅行》,新作有《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

(2)、除了《永生》,本次夜读会选读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也同样精彩。故事背景设在一战的欧洲,战争与杀戮既是当时混乱的现实世界的直接表征,也决定了博尔赫斯认识人生的虚无主义基调。精彩故事需要品读,再多的介绍都是多余的,就让我们一同翻开书页,走进他的书中迷宫吧。

(3)、我不需要什么伙伴,玩游戏的是我本人,有棋子的话就够了。

(4)、博尔赫斯放弃了他认为的小说现实主义的内在欺骗性,即小说家装作自己是用一面镜子去真实地反映外部世界,而实际上他和读者一样,对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一问题一无所知。把小说的人工加工痕迹掩盖起来没有任何意义,他相信——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想象世界,只要作者能够说服读者对其保持一定的“文学忠诚”,他就可以任意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博尔赫斯不仅摒弃了现实主义的种种框架约束,他还对小说在现代文学中所处的首要地位进行质疑。他对小说产生以前长期存在的讲故事的形式——像神话,史诗,寓言还有民间传说——非常感兴趣。同时他还对现今被小说挤到一边的那些二类文体也很青睐,比如说哥特幻想小说,冒险传奇,科幻小说,还有他最喜欢的侦探小说——他对侦探小说中精心设计的、“目的论的”情节非常崇拜。倒不是说他对某种文体类别有什么特别的依附。虚构故事的魅力是不可阻挡的,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其发展,像书评、讣告、学术论文或一个脚注都可能受到讲故事的魔力的影响。他曾讲了句非常有名的话:甚至那些哲学和神学的东西也可以被看作是幻想文学的一支。

(5)、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6)、我犯下了一个人能犯下的最糟糕的罪行我过得不快乐

(7)、迷信通行既久,便无人敢否定风格,尤其是对那些众所周知的古典名著。没有风格,便不成其为好作品。谁也不能轻视风格(除作者本人)。以《堂吉诃德》为例,面对这声名远播的作品,西班牙评论界除了肯定它的心理学价值(也许这是唯一不可抗拒的)以外,就再也不想发现些什么了。当然,还有它的风格美,对许多人来说,其风格简直有点神秘莫测。然则,只消稍稍翻它几页,就可看出塞万提斯并不讲究风格(至少并不讲究风格这个词今天所包含的音韵性、装饰性)。他唯一关心的是吉诃德和桑丘的命运,而不是自己的声音。巴尔塔萨·格拉西安的《天才的敏锐与艺术》(对自己的作品,比如《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太过褒扬)居然没有提到《堂吉诃德》。克维多用嘲讽的口吻哀悼他的去世,然后就把他忘了。有人会不赞同这两个例子。今天,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却明确表示:“风格是塞万提斯的弱项,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色彩的贫乏、结构的不稳定、段落首尾的缺乏呼应以及由此造成的冗长和松散、重复和比例失调,这就是那些只关心形式的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不朽巨著、最佳表征。他们始终在啃粗糙的外壳,殊不知真正的力量和滋味都在壳子里面。”(《基督的帝国》,第5页)还有我们的格罗萨克:“假如只是为了描写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这部作品有一半是松散而又缺乏装饰的形式。我完全赞同塞万提斯的对手所作的‘语言贫乏’的指责。而且这并非单指动词的不恰当应用,或者主要不是指这一点;也不是指令人难以忍受的重复和双关语和令人压抑的夸夸其谈,而是指小说那饭后昏昏欲睡的总体结构。”(《文学批评》),饭后小说,说出来而非读出来的小说。这就是塞万提斯的作品,无须举更多的例子。试想,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蒙泰涅缪尔·巴特勒。

(8)、博尔赫斯爱这样的混乱,他的主人公就穿行在这样的街区中。这里有用牛血和石灰粉刷出粉红墙壁的火腿咸肉铺,有玩西班牙纸牌的居民,有探戈从收音机中传来……

(9)、最终,我们在那附近找到了一处公寓,距离酒店也很近。等一切安顿妥当,博尔赫斯说,我们继续学日语吧。我们联系了日语老师,日语老师却说不能私下授课,所以日语学不成了。那我们能学什么语言?阿拉伯语,我们可以学阿拉伯语。

(10)、为纪念博尔赫斯逝世30周年,这次我们策划了这样一本书,主题我们来定,玛利亚·儿玉女士选文章并作序,图片由博尔赫斯好友卡洛斯·格雷可从自己的摄影作品里选。以这样的办法,我们出了一本类似选集的作品集。

(11)、这次“博尔赫斯的地图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玛丽亚·儿玉旅行摄影巡回展”,将展出超过130张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的精彩照片,参观者能以只有博尔赫斯才能看到的全新方式来环游世界和大大小小的城市,呈现出这位杰出作家的丰富性:他活跃、放松、充满反思、令人尊重,同时也是一位怡人的伴侣。

(12)、腾讯文化:就你所知,博尔赫斯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13)、六⼗年代,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学等学校讲学。

(14)、博尔赫斯的一生就是要寻找出作为博尔赫斯的意义是什么,也正是对命运的这样一种寻求给了我灵感,要给这么一位深奥难懂的作家写一部传记,而且这样的努力也是值得的。我花了九年的时间才感觉到他的这种潜藏的追寻——这比我预计的时间差不多多了一倍。这么长的时间内当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一直支撑着我坚持下来的话,甚至是在延长了这项计划的周期的情况下,那就是对新材料的发现——既有新的信息材料也有新的认识和发现——进一步点亮了博尔赫斯全部作品内部的自传的腹地。年代顺序成了打开所有大门的钥匙,因为只有理顺了他一生的经历,并尽可能地把这同他所有同期的作品联系起来,我们才可能发现作品中个人经历的轮廓,最后才能感受到他作品“深处心脏的跳动”。

(15)、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另一次死亡》

(16)、阿尔贝托·迪亚兹:许多拉美作家——无论哪个流派,无论持何种政治立场——都曾受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响。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和埃内斯托·萨瓦托、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都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如果未曾拜读博尔赫斯,就不会有自己后来的风格。

(17)、IofferyouthatkernelofmyselfthatIhavesavedsomehow-thecentralheartthatdealsnotinwords,trafficsnotwithdreamsandisuntouchedbytime,byjoy,byadversities.

(18)、节选自《遗传病理》载《野草》2015年第6期

(19)、 现代诗/博尔赫斯       油画名称:永恒的记忆

(20)、在棋手们离开之后, 在时间将他们耗尽之后, 这仪式当然并不会终止。 这战火本是在东方点然的 如今它的剧场是全世界。 像那另一个游戏,它也是无穷无尽。

5、博尔赫斯作品

(1)、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地写作,因为他居住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远离文学文化中心,地理位置的偏僻也使得他不怎么引人注目。名誉的到来有点突然。一九六一年,在他六十出头的时候,获得国际出版家协会福门托奖,可是这一奖项的一位比较苛刻的评委要求他和塞缪尔•贝克特共享此份殊荣。但是尽管一直以来命运对他的眷顾很吝啬,现在却是十分的慷慨,各种荣誉铺天盖地地涌来——从小有名气飞跃到名声大作,仅在很短的几年内就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现当代西班牙语最有影响的作家。

(2)、水是我怀念你时留下的无用的泪----《另一个,同一个》令人诧异的是(我并不认为这点迄今已被人们所发现),各国推选的代表,其形象并不十分像这些国家。譬如,有人会想,英国应推约翰逊博士为代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选了莎士比亚,而莎士比亚(我们权且这么说)正是最不富有英国特色的英国作家。英国作家的特点是寓意含蓄,也就是意在不言中,而莎士比亚恰恰相反,他善于在比喻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倘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意大利人或犹太人,丝毫也不会令我们吃惊。----《博尔赫斯口述》

(3)、博尔赫斯曾经说:文学即游戏,尽管是一种严肃的游戏。《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记。但同时,“沙之书”代表的“无限之物”,也可以做多方面的阐释。

(4)、此外,展览中还首次展出了玛丽亚·儿玉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传播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作品时所拍摄的照片。

(5)、不要再接近我,会死的。我在暗你在明,果然是不相容的两条路。

(6)、从前,美国畅销书的扉页上总是摘录一两句莎士比亚。最近十年,我们发现,人们开始把博尔赫斯的句子作为点睛之笔。

(7)、博尔赫斯第一次在欧洲得奖,是1961年的福明托文学奖。这个奖由西班牙著名的巴拉尔出版社组织,在1960年代非常有影响力。它的评选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点像:欧洲当时的五大出版社、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一起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作家。那一年,博尔赫斯和爱尔兰作家贝克特一起分享了这个奖。(注:这一奖项在1960年代后中断,2011年重新恢复。)

(8)、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9)、《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的是主人公余准是一个中国人,当时在一战期间他是德国派往英国的间谍,自己的同伴被逮捕,而自己也因此被追杀。主人公为了能够将情报传达给自己的上司,最终还杀死了汉学家。而小说也是围绕着他被逮捕之后,在监狱里面的供词作为故事的展述形式,相当精彩。虽然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自己被追杀,但是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他和汉学博士对于时空观念的探讨而展开的。因此让人觉得非常神奇。

(10)、科学能为寻找上帝提供一条更为切实的途径。我深信,只有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了解世界,从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角度,从数学和诗的角度,通过各种力、场、粒子,通过善与恶,全方位地了解世界,我们才能最终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家——宇宙背后的意义。

(11)、新京报:19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在瑞士日内瓦因肺癌去世。为何没有选择回布宜诺斯艾利斯,而是待在了日内瓦呢?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什么小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12)、—ReadingandRereading—

(1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14)、阿尔贝托·迪亚兹:很不幸,博尔赫斯也是一位在去世后更有影响力的作家。

(15)、新京报:在旅行途中,博尔赫斯展现了他博闻强识的惊人天赋,你对这些风土人情的感受与他相同吗?能否具体谈谈?

(16)、文/保罗•戴维斯                      网络配图

(17)、1986年4⽉26⽇在⽇内⽡与其秘书玛丽亚·⼉⽟结婚。

(18)、作为一个“玄想型”作家,虚构在博尔赫斯的写作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书》里,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

(19)、1914年,跟随着⽗亲游历欧洲,定居瑞⼠⽇内⽡,⼴泛的涉猎了许多作家的作品。

(20)、巴恩斯通×博尔赫斯西川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我重新阅读了以上内容,不禁想到:不知道音乐会不会对音乐绝望,大理石会不会对大理石不屑;但我明白文学具有预言沉默的将来的功能,它会不断地汲取自身的美德,爱上自己的消解,向自己的结局求婚。 

(2)、博尔赫斯的《地图册》从他和我的记忆中生出,好似一张被反复使用的草稿纸,由讲稿、笔记、亲身经历和一种微妙的情感组成。它之所以具有原创性,不在于描绘了一对周游世界的伴侣,而在于这两人年岁相差甚远,并且其中一个失去了视力,于是他们所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现实:在她的眼中,他是自少年时代起的探险伴侣,与她一同遨游在文学的世界中,通过学习外语,打开了通往秘密世界的大门;而他,则透过她惊讶的双眼,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重拾了青年时代的理想。与她在一起,文字——生命——化作了一面棱镜,折射出独特而非凡的生活体验。

(3)、新京报:《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入门》和《地图册》你也有参与创作,包括与博尔赫斯一同翻译18世纪冰岛诗人斯诺里·斯图鲁松的诗歌。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些二位在合作过程中的故事?

(4)、儿玉:《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入门》的写作是他口述我来记录,早先是他母亲记录,记录人员还包括许多其他人,陪在他身边的任何人都会被他叫来做记录。一旦他有什么想法了,他会说,“打扰一下,能帮我做个记录吗?”等坐到书桌边,一切准备就绪,他会说,“我是这么想的……”他还会经常做修改,一会儿改一下这里,一会儿改一下那里,有时候改到出版商说,来不及了,已经出版了。

(5)、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6)、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7)、1919-1920年,全家移居西班⽛,创作诗歌《红⾊的旋律》以及短篇⼩说集《赌徒的纸牌》。

(8)、腾讯文化:在你看来,博尔赫斯对西班牙语文学产生了什么具体影响?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

(10)、我想一个作家始终被他写出的东西改变着。所以他开头写下的东西也许并不合他的心愿。但倘若他继续写下去,他将发现他总是想起那些东西。

(11)、当我打开卧室的门,那位老师看到博尔赫斯在里面,眼泪就掉下来了。我眼疾手快地关上门,问他,你怎么回事?他说,你不知道,我读过博尔赫斯所有译成阿拉伯语的作品,如果你告诉我是给他上课,我一定不会犹豫。我说,不,这才是“命运”(destiny)的选择,由命运来决定他在离开前是否能够学得上阿拉伯语,所以不能告诉你。

(12)、作为本次展览主题的作品《地图册》,是博尔赫斯创作于1984年的诗集,属于他晚期的成熟作品。这部作品,其实是博尔赫斯将他与玛丽亚·儿玉共同游览各地的所见所感写成诗,每个题目独立成章,奇趣盎然。该作品记录了诗人游历了许多国家后写下的篇章,以散文诗为主,长短不别具特色。

(13)、新京报:博尔赫斯有句话经常被中国人引用: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名字和书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在这么多的文学作品中,他偏爱哪些作品呢?

(14)、阿尔贝托·迪亚兹:博尔赫斯生前参演过一次电影——《博尔赫斯:南美洲的命运》。剧本改编自他的《南方》。电影拍摄于1976年,导演是何塞·路易斯·迪赛奥。这是博尔赫斯一生中唯一一次做演员。

(15)、1899年8⽉24⽇,博尔赫斯出⽣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之家,从⼩沉浸在西班⽛⽂和英⽂的环境中,受家庭熏陶,⾃幼热爱读书写作,⾃幼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学才华。7岁时,他⽤英⽂缩写了⼀篇希腊神话,8岁,⽤西班⽛⽂写了⼀篇叫做《致命的护眼罩》的故事,9岁,进⼊学堂直接读四年级。

(16)、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最后下落,这一切使故事丰厚起来。

(17)、博尔赫斯的写作扎根于自己小时候读的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罗伯特•史蒂文森1850—18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罗德亚德•吉卜林、大仲马及阿根廷的爱德华多•古铁雷斯等人写的冒险故事,但同时贝克莱(乔治•贝克莱1685—17爱尔兰哲学家和主教)、休谟、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贝克莱和休谟那里他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一个基本命题——各种知识和经验都是主观的;从叔本华和尼采这样的思想家那里他得出了个人身份的脆弱性。由于缺少客观的真理,人生注定只能是一场没有既定规则、也没有具体目标的游戏,因为如果除了自我之外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是确定的话,那么上帝的存在或隐藏不见的造物主就是不可避免的。写作这一举动就是存在的一种范式:作者可能要编造出人物和情节,但是这些编造出来的是不是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或者是不是反射出了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统一模式?面对这些基本的不确定性,读者们需要对个性、意义,还有终极的客观现实本身提出质疑。

(18)、阿尔贝托·迪亚兹:博尔赫斯喜欢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广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城——一个街区整齐划一的美丽城市。他的作品中,不断重复的是城里的SanTelmo、Balvanera、SanCristóbal和Montserrat四个区域。

(19)、早晨是辽阔的原野,白天有马的气息。对他来说,那是崭新的、有时甚至是酷烈的生活,但他的血液里早已带有这种生活的倾向,因为正如别的民族崇拜和预感到海洋一样,我们(也是引进这种象征的人)向往在马蹄下发出回响的无边无际的平原。奥塔洛拉临死前忽然明白:从第一天起,这帮人就出卖了他,把他判了死刑,让他得到女人、地位和胜利,因为他们把他当成死人一个,因为在班德拉眼里,他早就是釜底游鱼。----《阿莱夫》失眠是知道别人独睡时自己不该独醒,是渴望进入梦境而又不能成眠,是对活着和还将继续活下去的恐惧,是懵懵懂懂熬到天明。

(20)、新京报:自博尔赫斯离世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努力奔走,为保护和推广博尔赫斯作品努力着,镌刻在你心中的有关博尔赫斯最深刻的记忆或者想法是什么?

(1)、博尔赫斯虽然出生于地球的另外一端,他却与中国建立了很深的渊源。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他多次提到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从庄子到《红楼梦》,博尔赫斯都有所涉猎。

(2)、以后还有别的金黄颜色,那是宙斯美妙的金属。

(3)、博尔赫斯早年是受到了叔本华还有柏拉图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唯心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也是深刻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小说里面经常会涉及到时空或者是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而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面也是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探讨,从而传达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他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

(4)、博尔赫斯早年是受到了叔本华还有柏拉图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唯心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也是深刻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小说里面经常会涉及到时空或者是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而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面也是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探讨,从而传达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他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

(5)、叔本华说一个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到死为止所能遭遇的一切都是由他本人事前决定的。因此,一切疏忽都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相遇都是事先约定,一切屈辱都是惩罚,一切失败都是神秘的胜利,一切死亡都是自尽。我们的不幸都是自找的想法是再好不过的宽慰;这种独特的神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隐秘的旨意,奇妙地把我们同神混为一谈。----《阿莱夫》

(6)、要了解博尔赫斯令人心碎的矛盾一生,以及阅读他的作品,在这之前,或许我们不得不读一读埃德温•威廉森的《博尔赫斯大传》。在这部研究扎实的传记中,埃德温•威廉森深入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展示了博尔赫斯作为人的一面:

(7)、儿玉:日内瓦对他而言就是他的青年时光,是幸福的代名词。他年轻时在这里自学德语,翻着词典读诗歌,觉得很快乐。在最后的“特殊时期”,他是在学习阿拉伯语。

(8)、博尔赫斯:请允许我似是而非地说——既然我们都是朋友,我为什么不能这样说——作家等待着他的作品。

(9)、看它的眼睛,它早已失去了自我,在那里的不是你们所熟知的普鲁托,只是野兽,被夺走尊严毫无目的地存活着,这是多么悲惨的事,你们应该明白吧。

(10)、此刻,我也身在南方——中国南方的某个省份,从梦中醒来,开始写一篇关于这个男人的文章,但我怀疑这也是件虚无的事,正如他在一篇小说结尾写过的另一个男人:“(他)是有男人思想感情的男人……后来成了一把匕首,现在是匕首的回忆,明天将是遗忘,普普通通的遗忘。”我终将遗忘博尔赫斯,现在还记着,就像记着小时候某个黄昏天空鱼鳞状的火红云,变幻万状,绚丽迷人。

(11)、腾讯文化:你怎么看待博尔赫斯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事?

(12)、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从事图书馆⼯作。

(13)、阿尔贝托·迪亚兹:博尔赫斯一生都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博尔赫斯一生也没有写过爱情,虽然爱情是文学绕不过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