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宋朱熹【文案88句】

时间:2024-06-29 14:04:58 句子

读书有三到宋朱熹

1、读书有三到宋朱熹

(1)、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5)、忆秦娥梅花发,寒梢挂着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6)、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7)、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0)、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11)、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1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13)、《诗经》、《山海经》、《晋书》、《论语》、《吕氏春秋》、《孟子》、《列子》、《古诗十九首》和毛泽东诗词各1篇。

(14)、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5)、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

(16)、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7)、10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8)、从《脑筋急转弯》到《成语词典》,从《安徒生童话》到《伊索寓言》,从《淘气包马小跳》到《笑猫日记》,从《唐诗三百首》到《特种兵学校》,从《上下五千年》到《十万个为什么》,书的海洋包罗万象,总能让我流连忘返。

(1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2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1)、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2)、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4)、4.你能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说一说,你做到这三点了吗?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没有做到,今后应该怎么做?

(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6)、(4)再次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

(7)、我决定以后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多举手发言,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做题等方面,要努力地要求自己做到这三个到,让自己的学习效率逐渐提高,使学习成绩不断地进步。

(8)、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9)、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1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12)、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语录

(14)、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15)、(2)眼到,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16)、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17)、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18)、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1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0)、                   -------(明何伦何氏家规)

3、

(1)、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并且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地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死记硬背,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地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6)、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好像出自于自己的口。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自己的心里所想的一样,然后可以有自己的心得。至于那些对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进行取舍。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8)、假如心不在经上,眼也会看错,心眼不能专那读只是口在念,叫做『漫浪诵读』,随口滑过,自己读什么都不知道。常有人有这种体验,读一部经,虽然读得很熟,这部经也很长,可能要读一个小时,从头到尾读下来之后,到读完了觉得好像自己刚才心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心不在焉,一直读完了之后才觉醒到自己没有专注,你看这就白读了。所以最重要的心要到,到哪里?到你所读的经典里头。如果心、眼不到,只是口在读,这种读的遍数多也没用,他也记不住,他不入心。即使他读得很熟能够记了,他记忆也不能长久,只要过一个礼拜不读他可能就忘了。所以这是什么?「心眼口,信皆要」,关键在心到。所以这『三到之法,心到最急』,最急是最关键、最重要,心要先到,你的眼口自然就跟着到了。『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9)、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11)、第一则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3)、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14)、所以读书『不可牵强暗记』,不能够死记。勉强的记,记得很快,可是忘得也很快。要怎么样?『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得多了,经典再长他也能自然上口、自然成诵,而且记忆时间长。近代的大儒李炳南老居士,他在年轻的时候下过苦功背诵经典,到了晚年九十岁了,写文章的时候他不用去参考数据,引经据典全都是从他记忆里面出来的,这是在孩童时代打的好基础,背诵的这些经典终生不忘。他老人家讲,记忆的时候、背诵的时候,也是要下苦功,老师要求非常的严格,背不出来的那要处罚,要跪砖头。所以他老人家笑着说,我们到老了都不用去翻看过去的经典,全在肚子里了,那是过去跪砖头换来的。所以孩子能够严格的进行培养,他终生受益。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16)、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7)、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18)、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19)、1.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读正确、读流利,再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0)、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4、

(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2)、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3)、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4)、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5)、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6)、读书,《弟子规》也讲到,「此未终,彼勿起」。一本读完再读一本,而不是同时读很多书,同时读很多书,可以说本本都不能读得精,只是泛泛看去,获得一点常识,很难得到书中真实的智慧。所以小孩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环境很重要。书桌要『洁净端正』,非常干净,要一尘不染,这是体现了心地的清净,心地清净读书就能够记。上了年纪的人常常都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好像衰退了,为什么记忆力会衰退?根本的原因在于心地不清净,妄想杂念多,所以记不住。往往我们从孩子根性上来看,从哪一些方面来看?第一看他的记性,第二看他的悟性。如果一个孩子他的杂念少,内心清净,他的记性也好,悟性也好,给他一本书他很快的就能够背诵,那些思虑多的孩子往往背起来不容易。所以要修养清净心,从把书桌、书房搞得洁净端正,从这里下手,先清净环境,然后清净内心。

(7)、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8)、1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9)、亲爱的女儿,一个人活着,仅仅拥有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尽量博学,因为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读书,拨亮的是我们的心灯,升华的是我们的灵魂。你要想拥有涵养和气质,就必须踏踏实实地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就必须有思想的积淀。

(10)、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释义:读书的方法,没有比按照由浅入深的次序逐步前进最终达到精通更重要的了。

(11)、                 -----(明屠羲时童子礼)

(1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15)、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16)、每天读一课新书,规定读十遍,并用笔画记在书上。第二天,读新课文时,先复习旧课文五遍,画上五遍的记号,再读新课文十遍;到了第三天,读第三课时,也再复习第一课五遍,第二课五遍,再读第三课十遍;第四天时,先复习第一课二遍,第二课第三课各五遍……如此类推,直到每课都读了二十二遍,笔画加起来正好是一个「读」字。丰子恺称这二十二遍读书法是个笨办法,但对他来讲效果颇佳。

(17)、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不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18)、第二则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19)、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

(2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

(1)、第二则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2)、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4)、朗读指导:古文中“亦”“岂”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5)、清代7篇:高鼎、查慎行、袁枚、龚自珍、纳兰性德、郑燮、曾国藩。

(6)、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为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8)、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