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7段农谚和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时间:2023-11-04 15:14:09 句子

农谚和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2、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3、“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4、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6、三月初,寒死少年家:少年爱美,才春天便急急穿单衣,常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坏。

7、方法点拨:掌握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规范)

8、上表所列的不同,最后在农业上,出现了一个最大的不同,即西欧必定会产生化肥与农药,而中国只有产生“二十四节气”。西欧文明开启了征服模式后,在农业方面是化肥、农药与机械的发明与运用,即工业文明产物在农业上的体现。化肥与农药是一种劳动力替代型文明产物,征服自然的特点明显,目的是节约劳动力与时间,把节约的时间用于征服自然和其他民族。承续欧洲文明特点的美国人,面对被征服了的印第安人的肥沃土地,在20世纪30年代因为滥用出现了著名的黑风暴,这是不懂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结果,所以后来有一些学者反思,提倡有机农业,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欧洲文明体系的产物——农药与化肥,在今天其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9、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11、明确: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12、(提示: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7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13、自      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经度差异}——举例子、作比较

14、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顺序,语言         

15、因此,当看到蜘蛛补网张网活动时,则预示天气将向晴好方面转换。

16、“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7、放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下,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其背后蕴藏的知识体系在其他文明体系中均没有发现,它是中华文明和谐模式的产物。它的出现必然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大致说来,首先要具备客观条件,其次是主观愿望,再次是相应的天文学知识,最后是政策方面的强力推动,只有四者共同作用,才能促成这种既指导生产,又指导生活的文化现象产生,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18、生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19、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20、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持什么态度?

21、作者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2、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3、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4、(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25、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6、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