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主要观点和贡献精辟119条

时间:2024-07-13 13:00:26 感悟

简述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1、简述陶行知的行知观

(1)、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民主的平等相处,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特点,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陶行知曾这样提醒教师:“小孩子也是最伟大的先生。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如何让他们挥出小小的创造力、唯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师的人,才能把自己打造成民主的教师,也只有肯拜人民与小孩为师的人,其民主作风才能自然而然的获得。”

(2)、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

(3)、▲编制!正在报名!多省招聘教师5万人+!好工作别错过!

(4)、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5)、*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6)、简答/论述(重师22/19/18/川师20/16/河南江苏云师深大吉师贵师/南师广师15/杭师湖师广师浙师华东/海师辽师22/19/华南22/16/华中22/深大/安师扬大21/18/杭师/山师海师20/19/18/16/陕师20/苏大天师20/东北贵师江苏宁波14/北师中央民族天师川师15/吉师22)

(7)、“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是教育之本,生活是教育的途径,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8)、1 教育,其实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它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而且你教的时间越久,越不敢自称有多合格。

(9)、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10)、综上,个人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该是悬在头上的一把标尺,对它的追求没有止境。

(11)、陶行知(1891~1946),房名文清,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款县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陶行知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朱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周恩来称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

(12)、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13)、“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

(14)、多年后,跟我们一样,会走出校门,会忘记绝大部分老师所教的知识。但却可能会记得,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本人,或是他/她所说的某一句话,某一个不经意间的小举动。甚至可能一辈子都会受到感染。

(15)、其“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16)、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大家,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他的教育思想和典型事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重要的客观题考点。

(17)、“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质论及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18)、感悟和提升,陶行知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新课程既要解放学生、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

(19)、从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到对生命价值的珍视,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有着广泛含义。生命的发展既包括生理生命的成长,更包括精神生命的升华,生命教育就是一个教人从“真人”不断成长为现代共和国民的过程。

(20)、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人们把课程、教本当做世界,现在要把世界当做课程和教本;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陶行知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1)、(1)“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3)、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德育工作理应强化生活与教育统一的理念,从社会现实生活入手,以生动的、丰富的道德案例充实德育内容。生活中的内容是德育最丰富最有用的资源,具体、直观的生活情境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比如,父母、教师等成人的良好品质对青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而如果只灌输给学生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父母或教师却不注意自身行为的示范,这种道德教育很难奏效,学生的良好品性也很难形成。

(4)、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5)、如果说以上的生命发展观是就生命教育的长度而言的,那么这里我们所要论述的是陶行知对于生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的观点。关于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点构成了陶行知全生命教育的思想主旨。

(6)、*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7)、*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8)、征稿∣“第一线”栏目教学实录板块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9)、(2)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0)、单项选择: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11)、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

(12)、五大主张:“行是知之始”,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即主张随学随教;

(13)、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4)、“社会即学校”是对“生活即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办教育,以及在什么样的范围来实施教育的问题。它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力图通过教育来完成社会改造的大教育观。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想同自己所憧憬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面去推进国民教育,大胆地尝试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由人民大众来创办“大众教育”的实践,为开发教育的多种途径,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15)、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16)、“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须”。当我们在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17)、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关注点虽然在个体上,但具体施力点则在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当时,美国公众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与个体教育息息相关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以杜威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通过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把学校构筑成一个雏形社会,把生活中的许多内容经典化,浓缩成若干课程,以便于教育人士更好地实施教育。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施力点在个体上。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属于小众教育,而新思想运动产生的新教育各行其是、尚未形成体系。所以,陶行知自然侧重于受教育的个体,他只能通过吸引尽可能多的个体来实施他的教育。他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只有使广大的受教育者自己具备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才能走进人民大众,教育才能改造生活、改造社会,实现富民强国。同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这种大教育观更适合个体教育。个体受教育的灵活性正跟生活与社会的广博性相适应。总的说来,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是对整体的教育体系的改革,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对个体教育观念的改变。

(18)、因此,生命教育一定是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育。教师自身要身体力行,带头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学生要在生活中树立生命意识,关爱所有的生命存在,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

(19)、B.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从而形成了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生活混然为一体的崭新概念。

(20)、当然,强调在实践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生命教育,是有意义的、经过自我思考的、带有自我生命温度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盲行盲动。陶行知把“做”分为有意义的做与无意义的做,“人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无意义的做”。陶行知认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他在批评二元论哲学对劳心和劳力之人的阶级划分所导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时说,“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所有这些,都给生命教育实践提供了思想源泉。

3、论述陶行知

(1)、*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

(2)、③不管是教师的从做中教,还是学生的从做中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素质。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观点,可以说是他整个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与灵魂。

(3)、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ationforlife,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具体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

(4)、解析: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这类似于教师培训模式。答案选D。

(5)、*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6)、*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7)、从认识生命的珍贵到作为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升华,再到全生命教育,陶行知的生命观和生命教育思想蕴含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很多观点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限于能力,本文也只是对此进行简要梳理,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还有待于将来。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命受到漠视、人生意义失落的现代社会中,整理和学习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普通社会公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警醒和指导意义。

(8)、“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践行“行知合守正创新”的办馆宗旨,致力于“融汇仁智,思变求新,笃行致远”的为学之道,定期开设“知行大讲堂”。讲堂以专家讲学、学术对话、陶研风暴等方式,在“大先生”的引领下,推行创新的思想、前沿的学术、多元的文化和广博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思·悟”中涵养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9)、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陶行知主张传统学校必须改造,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校即社会”其实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即把工厂、农村与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学校。“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如果“学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法吸收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学校与社会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互济”作用,就教育角度而言,学校的改造尤显重要。

(10)、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诗歌集》等。

(11)、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很难保证自己是没有遗漏的。

(12)、教书,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取经,甚至集训来提高的。

(13)、距离2023年考研还剩最后的11天!坚持就是胜利!

(14)、要提高生命质量,就要有活泼的生命,做一个活泼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陶行知认为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放弃对生命的束缚,解放儿童,解放生命。教育要解放儿童,就要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和时间。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不断扩大儿童的视野,尊重生命个体的成长。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认为,以往的教育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陶行知认为,“现在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们创造力了”。他提议把赶考的时间赶跑,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亲近大自然和社会,从而培养儿童对人生和生活的乐趣。

(15)、*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

(16)、二是“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对象和办学方针。它也有多层含义:打破围墙、面向社会的大环境办学、打破“鸟笼”利用社会的或环境办学。

(1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与新的课程结构社会、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课程资源观。

(18)、“教学做合一”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能成为教,学也不能成为学。

(19)、“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

(20)、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4、论述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1)、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无可替代的。在全民教育中,陶行知提出,全民教育应该是以民主为原则的全面教育,因为在中国社会的教育应该是属于大众、由大众自办、为大众服务的教育,所以要“依据民主的思想从根本上重建学校及学制”,“不论宗教、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

(2)、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3)、解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做中学”是杜威的教育思想。

(4)、陶行知认为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失败是成功之母。单有母亲不能生子。成功之父为谁?“奋斗是成功之父”。

(6)、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7)、(20吉林/20山东/20河南单项选择)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杜威

(8)、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我们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

(9)、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10)、首先,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展开,生活教育理论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五四运动时期,受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影响,在推行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陶行知逐渐认识到中国教育的最大难题——农民教育问题。提出要实施乡村教育,“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乡村教育唯一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面对当时中国学校很少、教育并不发达的残酷现实,陶行知认为,无论是仿古还是一味地学习西方,都是脱离民众的生活,许多劳动人民仍然被排斥在学校之外。这种教育不是让人们“来学‘生’,偏偏是要用他们来学‘死’”。因此,中国教育已到绝境。他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做到“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只有以民众生活为基础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11)、单项选择:提出“活教育”理论,强调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人的教育家是(   )。

(12)、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13)、所以,课堂知识只是一个载体。像书本上的知识一样,尽管表达方式不一样,它是相对固定的。

(14)、杜威为解决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脱节的矛盾,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如他所言:“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陶行知面临的是20世纪初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的中国农业社会。当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民主、贫穷,主要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没受文化教育,所以如何使教育普及成为陶行知最为关注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旨在使更多的普通大众受惠,进而使社会进步。

(15)、其次,生命教育以生命的自由与解放为基础。有生命的教育一定要使生命处于自由、自然的状态之中,解放一切对生命的束缚,使生命得到充分地舒展,焕发“活”的生机。陶行知所谓的“自由”是一种“出头处的自由”。他对中山先生之国家要自由、个人不要自由,团体可以自由、个人不能自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用树木的成长作比喻说:“如树木有长五尺长的,一丈长的,十丈长的;树的出头处,是要自由的。……我们人类的智愚贤不肖,也如树木有能长到十丈长的,也有只能长到五尺长的,这是天生成的。如果你嫌五尺太矮,要把它拔到一丈,它因为力量的不足,是要死的;如果你嫌一丈太高,要把它压到五尺,它因为受了过分的压制,也是要死的。”他在给友人写的对联中言,“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可见,这种自由是一种个体之自由,解放之自由。从这点来说,有生命的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精神是相一致的,他们都批判那种毫无精神的死的教育——“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从对“死教育”的批判和对“活教育”的希望出发,陶行知明确提出,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活”就意味着充满生命的,生生不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教育。

(16)、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

(17)、具体包括五个方面: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此题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8)、A.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19)、“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20)、“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5、简要论述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质论及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及各类信息的丰富性大大加深了现代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的难度。人们在空前爆炸的信息知识面前无所适从,接受和学习所有的信息知识显然超出了人的能力极限,传统德育工作在如何选择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很大的困惑,对层出不穷的各类道德问题更是鞭长莫及。“生活即教育”思想正好契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它所蕴含的自主学习这一概念,主张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面对海量知识信息的最佳应对方法。从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来看,教育要以人完整的生活为准绳,生活需要的才是有用的,按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成为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道德概念,形成自我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对各类信息文化的选择、判断、驾驭能力,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

(3)、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学校组织来看,对目前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实践操作性。它在学校教育一统江山的时代更有利于课程的有机设置,更便于教师的组织与驾驭,更容易推广。而生活教育事实上囊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人的生活的广博性致使生活教育无以掌控,很难通过教育组织大规模的实施。

(4)、*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5)、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关于课程,他认为教材的编写却要破除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用脱节的、“小众”的缺陷,变“读的书”为“用的书”,即认识到“书是一种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6)、一旦意识到这些,对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更加审慎。

(7)、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生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8)、关键是在教授的过程中,所传递的能量与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可以被孩子们带出学堂的,也是最最需要谨慎对待的。

(9)、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10)、德育40年·盘点∣40件德育大事(政策版)

(11)、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陶行知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应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要做到“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实际上,强调生活与教育的统即强调教育的延续性,也就蕴含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12)、“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去除“知识产权”的私有,树立“文化为公”的信念。“小先生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13)、*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

(14)、第一线|王志刚:班主任应如何开发学校晨会课程?

(15)、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在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在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在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在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在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在受坏的教育……”

(16)、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谐之感情。

(17)、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8)、“生活即教育”是浓缩在生活教育中的本质内核,是生活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论。它解决的是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究竟具备哪些特征的问题。它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它深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概括了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生活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它不仅主导着生活教育运动的方向,而且支配着生活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充实和发展。

(19)、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

(20)、①1927年,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首创“艺友制”,确立“生活即教育”思想,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1)、单项选择:中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

(2)、“社会即学校”是指“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作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这样,一直非常薄弱的国民教育便拥有了广阔的教育场所。

(3)、191陶行知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1921年,参加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11月,从事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工作

(4)、学校德育工作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5)、(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现代教学方法论,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题干中好先生不是教学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即教学生做,故符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因此,选B。

(6)、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陶行知提示说:“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7)、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关注的是每个儿童个体的生长及教育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个体适应变化的社会。主张教育要适应社会的整体趋势、个体要适应社会的整体趋势。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注重的是作为整体的国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国民素质提高以改造社会。主张个体要改造社会,力图通过教育彻底扭转时局、改造社会,而不仅仅是适应社会。

(8)、*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9)、受宗教精神的影响,陶行知十分博爱。他曾说:“我们要叫黑暗的地方也大放光明,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爱宇宙,爱自然,爱万物。“天上团团月,地上团团叶,生就玉精神,好像仙姊妹。看不清,是明月美,还是荷叶美?”现在看来,他爱满天下的情怀是他个体生命最重要的底色。

(10)、“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11)、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12)、最后,生命教育还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全身心状态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自然也是生命教育的方法。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改教、学、做办法为“教学做”办法,用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思想上来个彻底的、原原本本的转变。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他对教学做方法进行了解释,认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13)、如果选择了这个职业,它会不同任何其他行业的职业目标: 不是对上司负责,也不是对客户负责,而是对一张张像朝花晨露一样稚嫩的面孔负责,对一双双满怀着信任与期待的眼神负责。

(14)、现代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适应社会是德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德育工作的内容也因此拓展为包括社会生存交往能力、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健康的情感诸如理想、道德和责任感、同情心等多方面在内的社会生活教育。在社会生活教育方面,陶行知和杜威都强调“生活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事实上,“生活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永恒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平等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独立学习、独立处理事务及信息的能力等,是学校德育造就人才的关键环节。

(15)、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周恩来称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

(16)、“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据他自述,正是“教学做合一”的形成,才使他的思想从“教育即生活”转变成了“生活即教育”,而晓庄师范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的。这是由于“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需借助它得到落实。

(17)、从个体生命到社会公民,是生命成长过程中意义的又一次升华。陶行知关于大众教育的教育思想中,反对把教育看成是少数人的教育,认为“新的大众教育则目的在于真正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人人生而平等,所以教育应该是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小众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和小众代大众办的民众教育、平民教育也是根本矛盾的,它从根本上是与民族大众的解放相联系的。因此,大众教育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教育,更是对社会大众和民族国家生命与前途的教育,其目的固然是提升个人的生命,但是更要解放民族大众的生命,为中华大众的解放而服务。所以,大众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为大众谋幸福的教育”。大众教育要“和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务使大众个个做民族解放运动的斗士”,这样“才不会陷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泥淖之中。大众解放,中国才解放,中国要解放,就得求大众的解放”。人的发展最终要从自我走向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共和国民。陶行知在解释工学团的工作时说,工学团就是“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18)、(20江西单项选择)“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提出者是( )。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杨贤江

(19)、“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