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圣人吗精辟105条

时间:2024-06-29 18:06:13 感悟

王阳明是圣人吗

1、圣人王阳明简介

(1)、他这一生,不曾与人结怨,多做“好事”,为民请命,平定骚乱,开坛讲学,创立了独立的“阳明学”儒家学派,使得思想启蒙无数人民,甚至远播日本,推动了明治维新。

(2)、王阳明从一出生便已然不俗,他出生在一个甚是显赫的大家族,他的父亲更是当时的一位状元,而且据说王阳明在出生之时,祖母就曾梦见一个甚是神奇的景象,“天人衣着不凡,怀抱这一个孩子,从天而来”于是他的祖父便为他的幼名取为单字“云”。

(3)、近代史学大家钱穆评王阳明道:“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4)、并且他身为一个文官却在战场上也立下了非常多的汗马功劳。他一生平定过多次的战乱,立下过很多的战功。他并不是和其他人一样只会纸上谈兵,他是真的自己带兵前去打仗,指挥士兵作战,在前线上任劳任怨。他在没有用朝廷的兵力和粮饷的情况下带领了一群由百姓组成的民兵。他用这一支民兵部队评判了南方四个省份有几十万人组织的大规模战乱。由此看来他确实有将帅之风。这是在他文人身份背后隐藏的一个军事家的属性。

(5)、“我睁开眼,船没有动。船已经在我不知不觉间泊在了一个河湾。天亮了,雪也止了,除了一湾河水是琥珀色的深碧,整个世界变得像童话一般洁白。

(6)、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孔子的影响力也传播到了海外。

(7)、圣人在中国文化界占有很重的份量,他们代表着中国文化当中最有能力,最博学,最完美,学识最丰富的那一群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直被推崇学习的典范和榜样。

(8)、众所周知,孔子在国内影响甚大,他提倡“仁政”,以至于后世的多个君主奉行孔子推崇的儒家之道,并对其追封封号。

(9)、十六岁那年,他与几个同学在长安街上行走,一个道士从后面追了上来,非要给他看相。道士看完相后,对他说:“当你的胡子长到衣服领子上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口窝时,你就结圣胎了;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圣果圆满了。”

(10)、随书还收录了三十余幅珍贵的王阳明书法和书札图片。正文后还附有王阳明给友人和子侄的六封书信,以及作者对这些书信的解读,此外还有王阳明年表,这些都是对正文的一种良好补充。

(11)、王阳明的龙场之悟,悟出了“良知”和“致良知”吗?

(12)、其实之所以有圣人和小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态

(13)、曾国藩的一生为祖国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存在加快了我国进入现代化的步伐,为之后中国的独立与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即便曾国藩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他还是没能获得“圣人”的称号,这是因为他并没有像王阳明一样在思想上有着重大突破。在儒家思想的大框架下,曾国藩并没有做出创新,也没有在人群中产生太大的影响。

(14)、并且他在文学的创作上也是非一般人所能及。他也著书立说,留下了很多传世的著作,然后使得人们所惊叹。并且他在做官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当官,并不是为了做官而坐管,如果做官不能达到他的思想理念,那么他会选择放弃做官而选择自己的理想。因为做官只是他达成自己理念的一个方式,如果这个方式不行,那么他就会换过一种方式,这在当时思想中是非常超前的一种思想。

(15)、关于历史,学者会提供很多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向大众去普及,才能达到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顺畅地传播到大众那儿去,才能起到学者研究的作用。而我的写作就处于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之间的环节。

(16)、澎湃新闻:您刚刚讲到,曾国藩之前学习理学,后来又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哪种思想对他的影响更大?同被奉为圣人的王阳明对曾国藩有影响吗?

(17)、梁启超赞叹道:“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18)、这是王阳明的榜书大草,笔意连绵,势不可止,俯仰呼应,气象森然。

(19)、我实际上还有一个很老派的、文以载道的想法。我写历史不仅是为了好玩儿,跟挣钱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主要是想传达一点儿我的价值观,对这个社会多少能起点儿作用,这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

(20)、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2、王阳明是圣人吗

(1)、澎湃新闻:曾国藩经常给人相面。他的相面技术怎么样?

(2)、第一条是立德,就是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套能够成为后世表率的行为准则。这条很符合我们对圣人的想象,圣人嘛,首先德行是第一位的。

(3)、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4)、龙场学生问王阳明:夫子您现在贬谪在我们龙场,却急着想离开去做官司(“汲汲于求去”)?难道是您的初衷改变了?

(5)、张宏杰:有一次在图书馆里看到一套书,叫《湘乡曾氏文献》。曾国藩的后人跑到**去的时候,从他的故居富厚堂带走了好多曾国藩以及他兄弟、父亲的亲笔书信,到了**之后,开始慢慢地把这些清理出来,大致分类,然后影印出版,大开本,一共十本。里面其实大部分是家书,但其中有一部分以前从来没听人提起过,也没人注意过。

(6)、王阳明的心学,若要细说,可以出一套系列丛书,但如果简单来讲,从两个方面便能够概括:世界观上的心外无物,和方法论上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心外无物,指的是内心与所谓的天理是相通的,一切的美德,良知,均在心中,因此终极的真理,关于宇宙万物的规律和社会人生的原则,均可在心中探寻得到。因此,人需要不断地探寻自己的内心以“致良知”,并且将自己自省的结果践行到实际中。当然,当时并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萌芽,因此内心中的“世界”不过是纲常构成的抽象非实体。

(7)、“一瞬间,无数的词语奔突到了喉咙口,如同拥挤的兽群要通过一道窄门:皇帝。朝廷。家族。儿子。书信。马。山阴。朋友。同僚。讲学。但我只来得及用最后的力气对他笑一笑,说出这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之后在明治维新中,阳明学又成为抵制文化层面全盘西化的文化武器,到了近现代后三菱、瑞穗两大财团的创始人,以及部分海军军官和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都成了阳明学的信奉者。

(10)、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

(11)、“格物”不是坐在那里空想,而要知行合要在“行”事中“格心”,正心。此时的王阳明虽然还是坐在“玩易窝”里想,可一念之起,就是行,王阳明反思自己,斗私去蔽,就说明他已经在行动了。

(12)、“致良知”学说,是王阳明随着他的人生心路的展开,在不断深化他的心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

(13)、张宏杰:我读书的时候学的是文科,当时学中文、历史属于冷门,不好分配,父母就建议我报考经济学专业,将来可以去银行、保险公司工作。考到东财后,我对经济学是真的不感兴趣,虽然考试成绩还都不错,但基本上都是每次考试前半个月开始看书,其他时间都泡到大连市图书馆了。

(14)、明朝时期,王阳明降生于浙江某地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贵家族,祖辈都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更是朝廷大官,这一系列的家庭条件为王阳明最初的学习提供了优越的帮助。

(15)、对于孔子来说 他所推崇的礼制 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政策,但是他之所以被推崇为圣人因为他有颗爱民之心,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的说出他自己的意见。一个国家的人民能否强大在于他们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当一个政策只为少数人服务时,这个国家的人民理所当然的过得痛苦,当权利失去监督的后果就是肆无忌惮,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要改变一个国家用武力是不太现实的,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入他们 然后再将他们同化。王守仁亦可称之为圣人,至少我觉得他更适合做圣人,心学博大精深,但是离不开良知,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为他人着想此谓之圣人,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做了很多事,但他却没有改变到明朝。海瑞亦是如此,他只是完成了渡己,却没有渡人。这个世界上的圣人少得可怜,更多的人是凭着自己的欲望做事。

(16)、如果要探寻王阳明是怎样创立“致良知”学说的,那自然要了解他是怎样从一个凡人,一步步成为圣人的。

(17)、(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18)、王阳明的意思是我待在龙场虽然有用,也可以传道,但是割兰蕙来盖墙,用处不大。继续待在这里不是爱自己而是害了自己,耽误自己传道大事。如果有了相应的官职,就有行道的平台。

(19)、圣人为圣人,是因为成色足,纯度高。普通人可以成为圣人,内心的纯度够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人到纯方是圣,金到足方是精。”

(20)、大家经常说曾国藩和王阳明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是其实曾国藩对王阳明不是特别感兴趣,他认为心学太空疏了,所以后来他说王阳明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公文,就是向皇帝汇报的东西,是处理事情的具体措施。至于王阳明的心学,他一直不太佩服。曾国藩看重的是实用性。

3、曾国藩为什么是半个圣人

(1)、在那里,他将7个月的时间治理庐陵(今吉安);

(2)、                   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3)、我们的节目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围绕的就是《传习录》的解读。非常欢迎对阳明心学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加入进来,参与讨论,提出新时代的问题,让这本《传习录》的问答在21世纪继续下去。

(4)、主要讲述了做到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个方面。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知行合一至少包括两层意思:其是要以所行体现所知。其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

(5)、当然这也是阳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是真正的学以致用,而且是本国本人的特色,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识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任何其他思想所无法比拟的。

(6)、学生们说:“先生您来此地,是被贬谪来的,不是来当官的。”

(7)、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抵御外界纷扰的绝佳智慧。读懂王阳明,让心灵去修行。读懂王阳明,就能拥有健康心灵。

(8)、故事到这里,写王阳明传记的人已经开始明示我们:王阳明后来成为圣人,是注定的,因为王阳明不是凡人啊,是神仙送来的孩子。

(9)、他问这个道士什么是圣果圆满,圣果圆满是不是就是死了。

(10)、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11)、在立功方面,王阳明以文臣的身份,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光靠训练地方的民兵,就平定了为患南赣数十年之久的众多山贼、巨盗。

(12)、我们接着说功业,王阳明可以说是立下了盖世奇功,功绩被记录到了《明史》里。

(13)、也许您会感叹,问题常有,但是回答问题的王阳明却不再有了啊。不要担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于诸葛亮,咱们这么多爱好阳明心学的网友,还抵不过一个王阳明吗?!

(14)、澎湃新闻:您在书里面写曾国藩“既清又浊”,您能解释一下这个观点吗?

(15)、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16)、可是王阳明怎么说也是个奇人,果然在结婚当天他居然把自己要娶老婆这事给忘了,此时的他正在跟当地道士学打坐。虽然这是一件很乌龙的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王阳明的坚持不懈,而且他一直都在探索如何成为圣贤之人的道路。既然这些不行,王阳明又转换了路线,那就是科举考试。谁知这一考就考了个比第一还牛的第二名,第一名是谁呢?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唐伯虎和徐霞客的太爷爷徐经。但因为但是发生了考场舞弊案,第一名齐齐被刷。但是因为王阳明他爹也是状元,一家出两个实在不太好,所以王阳明就顶着第二的名头当了第一。

(17)、王阳明的爷爷清清楚楚的听到了这八个字,正要去问问老和尚,这话是什么意思,可老和尚说完这句话,一甩袖子,不见了。

(18)、“他好像是没听清,一愣神,泪珠就缓缓地滚落下来。他顾不得拭去,把耳朵凑近我,急忙说,先生先生,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19)、葛剑雄老师是“文革”之后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新中国第一批毕业的博士生。所谓第一批,其实就俩人,周振鹤老师、葛剑雄老师。他们俩都很谦虚,不说自己是新中国第一个博士,就每次都说他们俩是第一批毕业的博士。葛老师招学生非常不拘一格,在他的学生里头,正儿八经一路从历史学上来的不是特别多,有学物理的、学化学的、学建筑的、学中文的,学什么的都有。

(20)、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中国三大圣人是谁

(1)、梁启超先生根据这“三不朽”的标准,选出来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

(2)、澎湃新闻:您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曾国藩的账本,当时是怎么想到做这个题目的? 

(3)、为官后的王阳明也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志向,在满是“泥沼”的明朝廷中举步维艰,屡次惨遭贬谪。

(4)、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5)、“我觉得脑门如同启开了一条缝,世界清冽的气息一下子灌满了我。呼吸也不那么困难了。我变得通体轻盈,好像一阵轻微的风就可以把我吹走。

(6)、历史本来也是这样的,但现在问题是,有的时候失败的事情在历史上会写成成功的事情,这就出问题了,好比一个人的大脑出现了错乱,那这个人接下来的前景就不太光明。所以我们要梳理历史,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大致的共识,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才能走得好。

(7)、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8)、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9)、王家的其他人觉得老王头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当天晚上就给王阳明改名为王守仁,守是守住的守,仁是仁义礼智信的仁。

(10)、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11)、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2)、王阳明和孔子谁接近圣贤的范畴,这个问题有悖于孔子和阳明先生的意义。《笑林广记》中有则故事:寺庙里做三尊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两边分别是孔子和太上老像。道士经过,把老君移到中间的位置;和尚经过,把释迦牟尼移到中间的位置;读书人见了,把孔子移到中间的位置。释迦牟尼等三人相视而笑,说:“原是好好的,却被搬坏了。”

(13)、在那里,他将迎接黑色幽默的搞笑皇帝,经历更加凶险官场緾斗,进行异常激烈的思想交锋,完成《传习录》《朱子晚年定论》《大学古本序》《大学古本傍释》等一大批重要著作和讲学,最终提出“致良知”的顶尖学说,做出“此心光明”的人生概括和思想总结,从而畅通中华文化的一股圣人真血脉。

(14)、明朝的皇帝有一句话,说很多大臣是“讪君卖直”,意思就是嘲笑、嘲弄皇帝来显示自己的正直,因为正直可以换来名声。曾国藩对明朝、宋朝这种清议的作风是很讨厌的,还有对朋d的习气也很讨厌。他在做官的时候特别注重避免朋d的嫌疑,多次向皇帝推让权力。皇帝、慈禧太后和奕䜣让他节制四省,他多次上奏折推辞,而且他推辞的理由就是如果一个大臣手里的权力过大,慢慢就会变成权臣,会对中央会构成威胁,所以他不能有这么大的权力。后来他主动裁撤湘军,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应该说,他的历史读得很透。

(15)、按带兵,王阳明自备战至平定宁王之乱用时43天,曾国藩练兵半年被石祥祯部击败,羞愤交加想要跳水自尽。看思想传承王阳明心学思想在明中晚期占据儒学主导地位,日本有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自认为修习阳明学,可以说在东亚影响非常深远。

(16)、所以,王阳明在5岁前叫王云,5岁以后呢,叫王守仁,王阳明的阳明是他的号,类似于今天的有些作家的笔名。

(17)、但有人对人生的看法则和宿命论截然不同,这种看法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你能活成什么样的人,并非是注定的,而是你努力或者不努力的结果。

(18)、当然这些道家思想及学说也流传到了西方国家,并被世人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婆罗门。

(19)、在作品上,王阳明写了好几本书:《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记录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传习录》。

(20)、他曾说过,中国历史几千年善终的只有一个人,就是郭子仪。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臣,他们的下场大部分都不好,而郭子仪立了那么大的功劳,还能善始善终。所以曾国藩是非常佩服郭子仪的。

5、2个半圣人和3个半圣人

(1)、我们应该坚信一条人生真理,那就是:我们对人生的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会活成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2)、老和尚就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八个字: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3)、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就在于体悟良知、致良知。而致良知的要点正在于反求诸己和知行合一。

(4)、其“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心念一动,立见行动,没有丝毫时间差。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随”,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从容去付诸实践。

(5)、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当今的通俗历史写作?有哪些值得一读的作品?

(6)、王阳明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全书》传世,曾国藩一辈子憋出来一本《挺经》,可在百度百科《挺经》页面浏览全文,还有其集合数年记流水账所出版之《曾国藩家书》。王阳明从祀孔庙,曾国藩未能进入孔庙。王阳明死前弟子问他有何遗愿,答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曾国藩死前建议子孙不要做武职,以免得罪人太多。

(7)、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8)、这些奇迹般的功业奠定了王阳明不朽的历史地位,也是王阳明在心学之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9)、五十七岁时,他刚刚奉旨平定了广西的叛乱,即重病缠身,上疏告病还乡,途中在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水上舟中病逝。怀揣着叶落归根的梦想,跨越了万里关山,却终究还是没能踏上故乡余姚的土地,客死他乡。

(10)、王阳明天资特别高,王阳明的父亲是状元,从小家境特别好,读书特别聪明。他很小的时候就要“做圣贤”,之后又想当侠客,去学剑术,想到边关去立功,然后又学佛、又学道,学什么都很快能够见成就。

(11)、他一边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请好多朋友给他提意见。再出山之后,曾国藩在官场上就变得和光同尘,以前他在总是感觉自己是君子,别人都是小人,在这以后他能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大家都有小人的一面,做小人也有原因。在那之后,他跟官场的相处就越来越融洽了。

(12)、别小看这一念和一行的时间差,这“差”往往令功败于垂成甚至丢了卿卿性命。

(13)、“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与根柢所在。“‘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发展的最后的形态,对整个中晚明哲学思潮的开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致良知”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王阳明的圣人之学正式完成。

(14)、在成为圣人之前,他是一名凡人;在成为圣人之后,他亦是一名凡人。

(15)、石达开评价曾国藩:自将则败,将人则胜。正是曾国藩善于利用人才,王珍,李续宾,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还有李鸿章,都是他启用的,靠着这些人,再加上太平天国内讧,最终攻克金陵。这说明曾国藩用人之才,不能说明军事之才。

(16)、当了官的王阳明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工部他能搞建筑,刑部他能当神探,甚至没事就是兵部找茬寻衅挑事,可以说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没有什么他不能做的。但是这似乎让王阳明距离自己的圣贤之路越来越远了,但别怕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刘公公。话说这刘公公想要拉拢文官,结果文官根本不给面,所以礼不成则来武的。届时刘公公直接就把王阳明一家贬去了贵州龙场,当时这就是个荒夷之地,但王阳明却在这里悟出了道。

(17)、有人问道:“平时没事的时候,觉得心境平和,充满了信心与理想,可是一遇到现实中的事物,就往往把持不定,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18)、之所以被发配到龙场,就是因为王阳明弹劾了当时的大太监刘瑾。这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为的就是自己心中的正义,结果呢是收获了四十廷杖,差点死在锦衣卫大牢,最后被发配到龙场驿站做站长。

(19)、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20)、不知道这个结论跟您心目中的人选有多大差异。

(1)、说干就干,想当圣人总要有些干货。可是年轻时王阳明还做过一件蠢事,那就是按着朱熹的说法来了一把格物致知。而他所要调研的对象正是竹子,谁知道科学研究报告没拿出来,倒是拿出了一张病历单。听朱熹的不行,那就再来跟着孔子混好了。孔子曾说:“凡文事,必有武备。”对此王阳明点了点头,好家伙直接就让亲爹带去了关外,并且回来就开始学武。什么刀枪棍棒,骑马射箭;兵法方面也是研究了个透。这一下他亲爹也算是明白了王阳明是要玩真的,因此就想了个办法阻止他,那就是结婚。

(2)、“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这句的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3)、要知道,那个年代的贵州可是个充满瘴痢之气的蛮荒之地。我去过这个著名的龙场,它位于贵阳市西北的修文县境内,除了王阳明纪念园修建地不错以外,那里的气象直到今天还是很荒凉。

(4)、  总之,一位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的“圣人”就要登场了!

(5)、后来王阳明在成长过程中也树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flag”,他认为学子读书并不一定为了考取功名,谋求权利富贵,更是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圣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