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内容精辟142条

时间:2024-06-23 12:06:35 感悟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道家家核心思想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法家主旨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以法理治天下,即依法治国)。其理论依据是“万物以道为源为本”。“法”是道在社会中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3)、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如汉唐元明清等,在其鼎盛的时候治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他们表面上也在提倡儒家仁义礼的思想,但实际上大多使用道家的黄老思想来治国。比如汉朝的皇帝刘恒,就是用这样的方法使国家达到了鼎盛。

(4)、天地对万物不会厚此薄彼,不会因为你是善人或是有益于人类的补药,就多给你一点阳光雨露,反之,也不会因你是恶人或毒药就不给你或少给你一点阳光雨露。天地不是因为喜爱万物而让其繁荣生长,也不是因为憎恶万物而使其衰败消亡。

(5)、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6)、  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顶针的文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8)、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是因天循道、清静无为、守雌用雄等。

(9)、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的行为。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思想的前提下,通常赋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既包括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解放。道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是老子,其所著的《道德经》提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理论体系。庄子是老子道家理论的完成者和发扬光大者。庄子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心灵不被外物所羁绊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儒家思想一道推动了中国的法律制度、传统军事思想、传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中医养生学等。道家思想如今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其所崇尚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等理念,对倍感现代文明社会压力的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1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2)、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1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14)、法家的思想割裂了传统文化中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否定传统的阶级制度,因利而导,通过“法”、“术”、“势”三个手段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15)、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16)、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17)、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1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0)、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2、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内容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

(3)、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5)、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6)、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7)、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8)、道家的思想核心就是道,出自道家思想的代表人老子。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

(9)、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10)、   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归根结底: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1)、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1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3)、天地万物的尊贵与废弃就像宇宙运转一样,是遵循固有规律的,任谁也无法逆转。所以,天地因道生万物,让其成长到巅峰盛极,然后走向衰竭,天地万物无一幸免。天地从不因生万物作为善,也不因杀死万物作为恶。所以,天地生万物,物无贵贱。

(1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15)、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1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17)、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8)、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19)、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20)、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3、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不会特别对某物施恩,世间的每个生命都如“刍狗”一样,在履行自己角色使命的过程中,在普遍的大自然法则指挥下,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极尽尊贵到被随意废弃的过程。

(2)、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3)、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4)、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5)、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6)、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8)、“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9)、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0)、这是一种非常功利的思想,强调如何通过术、法、势等手段帮助君主加强统治。所以法家都强调依照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活动关系,做到依法而行,依规办事。

(1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2)、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3)、儒家的内容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三纲、八目。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成一个“仁”字。

(14)、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15)、“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说明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否则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16)、10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17)、道家文化中“天爱万物,一切平等”的思想呼吁生态和谐:

(18)、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去性从心”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人生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正是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此人类产生许多欲望,比如食欲、物欲、占有欲,并由此派生出诸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美色,等等。而且当某种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欲望,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无止境的。

(19)、道家治国方式就很简单了,几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无为而治”。

(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

(1)、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2)、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老子看来,道是可遵循的抽象运动法则,但又不是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据此可知,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3)、庄子认为,养生的道理和庖丁解牛的道理是一样的。善于养生的人在社会上处世也是像庖丁解牛一样,不硬碰硬,走柔软的地方。结果自己又轻松又不受伤害,所以做到了健康和长寿。

(4)、有些人认为,无为是按照规律做事,是不妄为。但按照规律做事还是有为的,怎么能称为是“无为”呢?只有没有作为才能称为“无为”。

(5)、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现在人们往往会注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  “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

(8)、把“无为”解释为按照规律做事、不妄为,是一种接近于“无为”本意的理解,这样理解也可以。但是,不作为才是“无为”的真正本义。

(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0)、同样是做杀牛这个活儿,庖丁的做法就符合道家“不争尚柔”的思想,使自己的工作又轻松,刀也不受损伤。

(11)、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12)、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3)、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15)、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1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7)、1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8)、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19)、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20)、“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5、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1)、1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2)、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3)、所以儒家思想都是以强调人的自身修养以及与周围人之间的活动关系为基础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

(4)、“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5)、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说明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否则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6)、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7)、所以道家思想核心目的是为了追寻一般事物的普遍规律。强调人作为万事万物的一员,应当适应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讲究顺势而动,无为而治。

(8)、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对道家评价极高。

(9)、庖丁解牛的故事也表现出了道家“不争、尚柔”做事思想的智慧。

(10)、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1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1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14)、因为这些朝代建立之前都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乱,造成民不聊生,国内各个方面极其疲惫。这时采用道家的黄老思想,给百姓减赋税、减劳役、减兵役、减刑罚,使国家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样国家就可以重新发展繁荣起来。

(15)、无为”的意思并不是“不作为”,其意思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的作为”。

(1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7)、至于“中”又是什么,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同样给出了以下清晰的回答:

(18)、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2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仁”即“人”。

(3)、庄子的《养生主》这篇文章,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其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反映了庄子的养生思想。

(4)、  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5)、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6)、《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

(7)、老子在自己的《道德经》中用叙述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而庄子的著作《庄子》中采用200多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自己的哲理,所以《庄子》比《道德经》更易懂一些。

(8)、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9)、释家,也就是佛教的内容包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四弘誓愿。其核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0)、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1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2)、  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13)、道家文化中“曲成万物”的法则达成人与人和谐:

(14)、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并且给予丰富和发展。

(15)、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一个人的言行举指。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16)、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狗是六畜之其肉是上古祭祀时常用的祭品,后经演变,周朝以后,狗肉就渐从祭品中免去,但有些祀典仍需用草扎一只狗代替真狗,即“刍狗”。

(17)、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1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1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0)、“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宫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惟人也,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阴阳五行之气。”

(1)、按照道家的核心宗旨,如果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

(2)、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3)、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并发展出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6)、儒家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7)、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但其思想的文化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原始平等意识和贵阴重柔、守雌谦下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家。女性崇拜和生殖崇拜,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肯定,对道家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和重生主义。道家贵生,重视生命。

(11)、儒家式“无为而治”的境界正是孔子心目中的舜帝圣王形象,正好代表了孔子说过三句评价舜帝的话。第一句话,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说的是权力的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这里所表达的乃是“天下为公”的主权观。

(12)、什么样人才能达到不作为呢?只有那些把人生和社会中的道理悟透的大智慧者,把心中的目标完全实现,对生活已经感到满足的人,才能达到不作为。

(13)、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14)、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15)、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1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18)、老子作为周朝守藏室史,遍览先贤留下来的著名典籍,继承先贤们的智慧思想,写出了著名的《道德经》一书,开始形成了中国道家思想。

(19)、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20)、法家的治国思想非常功利,它的治国方式就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巩固君主的权利。

(1)、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